黄金大印赐豪贵

出自明代何景明的《乐陵令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uáng jīn dà yìn cì háo guì,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山东郡县一百八,无有一城无战场。
到今漂血成野水,如山白骨横秋霜。
云台功高将不收,投笔亦有书生谋。
黄金大印赐豪贵,白面岂得言封侯。
唐朝公卿集如云,平原太守名不闻。
二十四城见贼走,抗城乃是平原守。
君不见前者寇盗时,县吏州官各亡命。
北梁白马终日行,济上黄旗错相映。
不闻开门战,但闻开门迎。
吁嗟乎!平原太守乐陵令。
()
无有一城战场:(名)两军交战的地方:上~|商场如~。
如山白骨:尸骨;枯骨。泛指死人。白色果核或树干。
横秋云台:1.高耸入云的台阁。《淮南子·俶真训》:“云臺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翱翔。”晋郭璞《客傲》:“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唐王勃《七夕赋》:“君王廼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宋张辑《洞仙歌·代寿张辰川》词:“问因何五马,踏月云臺。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2.汉宫中高台名。汉光武帝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南朝梁沉约《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復引领云臺,虚己宣室。”唐高适《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謁明主,待詔登云臺。”宋范成大《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诸公上云臺,一叶渺湘浦。”3.汉宫中高台名。汉明帝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唐杜牧《少年行》:“捷报云臺贺,公卿拜寿巵。”清洪昇《长生殿·剿寇》:“拥大将,气雄哉,合图画上云臺。”4.山名。在陕西省华阴县境。即西岳华山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唐李白《古风》之十九:“邀我登云臺,高揖卫叔卿。”王琦注引慎蒙《名山记》:“云臺峯在太华山东北。”清厉鹗《严朗屋写小像为杜子春事索题》诗之二:“云臺峯顶约驂鸞,杞犬芝童觅最难。”5.山名。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接阆中县界。一名天柱山。6.山名。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郁洲,明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李希凡《云台小记》:“云台山屹立在黄海之滨……所谓‘花果山’者,只是云台一百多个山头中的一陵。”7.道观名。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锦里差隣接,云臺闭寂寥。”冯浩笺注:“所谓云臺观也。”宋刘克庄《水龙吟·己亥自寿》词之二:“愿云臺任满,又还因任,赛汾阳考。”
不收书生:书生shūshēng∶读书人白面书生∶指抄写的人
黄金:(名)金子的通称。②(形)比喻宝贵:~时代|~地段|~时间。
大印:大印dàyìn图章多指公章
白面:1.小麦磨成的粉。2.现亦指海洛因,用吗啡制的毒品。3.形容脸孔洁白干净。4.年纪小而无经验的人。5.骂人的话。指不要脸。6.晋人谢石。

《乐陵令行》是一首明代的诗词,作者是何景明。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东郡县一百八,
无有一城无战场。
到今漂血成野水,
如山白骨横秋霜。

云台功高将不收,
投笔亦有书生谋。
黄金大印赐豪贵,
白面岂得言封侯。

唐朝公卿集如云,
平原太守名不闻。
二十四城见贼走,
抗城乃是平原守。

君不见前者寇盗时,
县吏州官各亡命。
北梁白马终日行,
济上黄旗错相映。

不闻开门战,但闻开门迎。
吁嗟乎!平原太守乐陵令。

诗意:
《乐陵令行》以山东平原地区的历史背景为背景,描绘了明代时期平原太守的形象与境遇。诗词通过对郡县缺乏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当地和平安定的状态。然而,这种和平是以无数战争和牺牲为代价的,因为大地上流淌的河水已经变成了被鲜血染红的野水,山间散落着冬霜下的白骨。诗人通过这种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悲剧和战争残酷性的深深忧思。

诗词中还提到了云台、黄金大印等象征权力和荣耀的事物,暗示了社会上的不公与功利。诗人批评了那些只追求个人功名的官员,与他们相对比的是默默无闻的平原太守。平原太守虽然名声不显,但是他坚守着二十四座城池,拒绝了贼寇的入侵,成为了抗击敌寇的守护者和英雄。

整首诗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同时赞颂了平原太守这种无私奉献和坚守信仰的精神。通过对平原太守的称颂,诗人表达了对正直、勇敢和坚守原则的价值观的赞美。

赏析:
《乐陵令行》通过对山东平原地区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诗词运用了明快的节奏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平原太守的英勇与坚守。

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血水成野水、白骨横秋霜等,通过这些形象描写,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诗词中的对比手法也被巧妙地运用,如云台功高将不收与投笔亦有书生谋、黄金大印赐豪贵与白面岂得言封侯等,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平凡英雄的歌颂。

整首诗词以平原太守乐陵令为中心,通过对他的赞美,表达了对勇敢、正直和坚守原则的崇敬之情。诗词通过对历史残酷和社会不公的揭示,呼唤着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这首诗词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英雄精神和价值观的赞颂,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何景明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