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真成拾唾余

出自清代乾隆的《雨花台》,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iáng wǔ zhēn chéng shí tuò yú,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据阜高台俯井闾,讲经因以得名诸?
维摩已是为糟粕,梁武真成拾唾余
()
讲经:讲说儒家经义。讲说佛教经典。旧日法会讲经﹐以繁复的仪式开始﹐而后由都讲唱经题和经文﹐讲师讲说经义。后来的俗讲仍沿用此一程式﹐发展为变文﹐始由一人讲唱。指讲说道教经义。
得名:得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démíng,意思是获得称号或名号;出名、著名。
糟粕:(名)指酿酒、磨米剩下的渣滓。比喻事物粗劣没有价值或腐朽有害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

《雨花台》是清代乾隆帝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据阜高台俯井闾,
讲经因以得名诸?
维摩已是为糟粕,
梁武真成拾唾余。

诗词的意境和赏析如下:

《雨花台》描述了乾隆帝站在高台上俯瞰着下面的村庄和井闾(指井口和房屋),思考着一些问题。诗中提到了"讲经",这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暗指了人们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努力。乾隆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这座高台因为讲经而得名(指"雨花台"的由来),这是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意义的思考。

下一句"维摩已是为糟粕",表达了乾隆帝对传统修行方法的质疑。"维摩"指的是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乾隆帝认为其中的内容已经变成了无用的糟粕,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最后两句"梁武真成拾唾余",指的是历史上的梁武帝。梁武帝是南朝梁朝的开国皇帝,他对佛教持有虔诚的态度,追求佛教的教义。然而,乾隆帝认为梁武帝对佛教的推崇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只剩下了一些枝节和琐碎的事物。

整首诗词表达了乾隆帝对宗教修行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他通过对讲经、佛教经典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们对待信仰和历史的虚浮和表面化的批评。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乾隆帝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寻和对于虚伪的反思。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展示了乾隆帝作为一位皇帝和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