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岩壑人。宋代。韩维。我本岩壑人,何意裨衮阙。一从谴逐归,林下聊散发。步堤得幽花,照水见新月。即此穷朝曛,平夷免歌蹶。
《次韵谢尉公靖同游北园五首》是宋代诗人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我本岩壑人,何意裨衮阙。
我原本是隐居在山谷中的人,怎么会意欲进入朝廷的殿阙呢?
一从谴逐归,林下聊散发。
曾经被贬谪流放,如今重获自由,我在林间畅所欲言。
步堤得幽花,照水见新月。
漫步于堤岸间,发现了幽静的花朵,借水面照映看到了新月。
即此穷朝曛,平夷免歌蹶。
正因如此,在这昏暗的朝廷时代中,我能够安居乐业,免受战乱的困扰。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韩维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他本是隐居的山野之人,却被贬谪进入朝廷,经历了一段困苦的时期。然而,最终他恢复了自由,重新回到了山间,并且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繁杂世事的抛却,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韩维的情感和追求。他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展示了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步行于堤岸、欣赏花朵和月光的场景,诗人展现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传达出一种追求自由、远离尘嚣的心境。
诗中的"衮阙"指的是朝廷的殿阙,"谴逐"表示被贬谪流放。诗人通过对比自然与朝廷的对立,表达了对朝廷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穷朝曛"和"平夷免歌蹶",表达了在自然中远离世俗的悠闲与宁静,展示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具有一定的隐逸情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诗意和情感。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