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知老将至

出自宋代张舜民的《跋百之诗画》,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ān qīng bù zhī lǎo jiàng zhì,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丹青不知老将至,李陵苏武真吾师。
太平本学治礼乐,犹有暇日能临池。
区中孰最奇,庞眉皓首苟住著,安得一区我安之。
()
无形:(形)指没有形体而实有其作用的:~的枷锁|~的压力。②(副)无形中:科普小组~解散了。
有形:有形yǒuxíng有一定的形体或形式有形资产
丹青:(书)(名)①丹为红色的朱砂,青为青色的石青,古人常以此为颜料作画,故代指绘画。②指史册;史籍。
不知:不知道、不明白。
将至吾师礼乐:礼仪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更引申为一个国家一段时间的社会习俗、典章制度与国民精神。
暇日:暇日xiárì闲暇的时日安得使予多暇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临池:1.俯视溪池。2.东汉张芝学习书法的故事。
安得:1.如何能得、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2.岂可。如:“安得无礼”、“安得如此”。3.哪里能够得到。

这首诗词《跋百之诗画》是宋代张舜民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诗是无形的画,
画是有形的诗。
红颜不知老去迟,
李陵和苏武是我真正的师傅。
和平时期本是学习治理礼乐的,
但我还有闲暇的时光来凭栏临池。
在这区区中,谁最为奇特?
庞眉皓首苟住著,
我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宁之所?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诗与画的关系的思考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作者认为诗与画虽然形式不同,但在表达艺术之美和情感的能力上存在共通之处。他说诗是无形的画,是通过文字来表现,而画则是有形的诗,通过图像来传达。这种对诗与画相互关联的认识,显示出作者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敏感洞察。

作者接着提到红颜不知老去迟,这是在暗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逝去的无法挽回。他以李陵和苏武作为他的真正的师傅,可能是因为这两位历史人物都表现出了对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困境的坚忍不拔。通过与他们的学习,作者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传承他们的精神和智慧。

接下来,作者提到太平时期本应该专心学习治理礼乐,但他仍有闲暇的时光来凭栏临池。这表明作者在和平时期仍然有机会追求自己的艺术兴趣和审美享受。作者认为自己身处其中,但又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宁之所,这是对个人追求内心宁静和情感满足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诗与画的思考,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抒发,展示了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作者认识到诗与画的共通之处,体现了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美感的追求。

通过引用李陵和苏武这两位历史人物,作者表达了对美和自由的向往,并以他们为榜样来塑造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同时,作者对和平时期的闲暇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达了对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重视。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明确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美感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个人经历的参照,赋予了诗词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情感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