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边戈未偃。宋代。李曾伯。老子家山,近古苏州,有监本呆。叹长途荷担,斯宜已矣,急湍鼓_,岂不危哉。我爱陶潜,休官彭泽,为三径荒芜归去来。君恩重,奈边戈未偃,阃毂犹推。东南休运将回。幸天日清明公道开。把孤忠自许,我心匪石,一真难灭,人口如碑。青眼旧交,黑头新贵。快九万里风鹏背培。诗筒寄,正多情未已,聊解君颐。
《沁园春(和邓季谦通判为寿韵)》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沁园春(和邓季谦通判为寿韵)
老子家山,近古苏州,有监本呆。
叹长途荷担,斯宜已矣,急湍鼓_,岂不危哉。
我爱陶潜,休官彭泽,为三径荒芜归去来。
君恩重,奈边戈未偃,阃毂犹推。
东南休运将回。幸天日清明公道开。
把孤忠自许,我心匪石,一真难灭,人口如碑。
青眼旧交,黑头新贵。快九万里风鹏背培。
诗筒寄,正多情未已,聊解君颐。
中文译文:
沁园的春天(和邓季谦通判为寿韵)
老子的家山,就在近古的苏州,有一个官吏本性迟钝。
叹息长途的荷担,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急促的鼓声,岂不危险啊。
我喜欢陶渊明,辞去官职回到彭泽,选择了荒芜的小径来回往。
君主的恩宠重大,可是边境的战事仍未平息,国家的车轮仍在推动。
东南方的运势将要回转。幸好天空明朗,公正的道路打开。
我自视为孤忠的人,我的心不像石头般冷酷,一份真挚难以磨灭,人们传颂如碑文。
曾经交往的亲密朋友,现在已经变得黑发新贵。背负着快九万里的风鹏,我培养着它。
我的诗篇寄于诗筒,虽然情感仍未尽,但愿能解君的忧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沁园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事的感慨和思考。
诗的开头描述了作者老家的山水景色,以及苏州的古老氛围。接着,作者叹息长途的辛苦和担负,认为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了,鼓声的急促让人感到危险。这部分描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疲惫和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作者提到了自己喜爱的陶渊明,他选择辞去官职回到彭泽,在荒芜的小径上行走。这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的敬仰和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谈到了君主的恩宠和边境战事的未平。他希望东南方的运势能够回转,国家能够安宁。作者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孤忠之人的忠诚和坚定,他的心不像石头般冷酷,一份真挚难以磨灭,人们会像碑文一样传颂。
最后,作者提到了曾经的旧交和现在的新贵,以及自己背负的风鹏,表达了对时间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的结尾,作者将自己的诗篇寄托于诗筒,虽然情感仍未尽,但希望能够解除朋友的忧虑。
整首诗词以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交织而成。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抒发了对安逸生活和自然境界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的感慨。诗中运用了自然意象和比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李曾伯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才华横溢的诗文表达能力。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既有鲜明的个人情感体验,又融入了对社会和历史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