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更无肴。宋代。李曾伯。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最_看,来竹底,上梅梢。几家朱户,不如儿女醉蓬茅。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似向曲中嘲。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
《水调歌头》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曾伯。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
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
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
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
最_看,来竹底,上梅梢。
几家朱户,不如儿女醉蓬茅。
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似向曲中嘲。
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
诗意:
《水调歌头》描绘了一种清幽的境地,作者感叹人世间的虚幻和离愁。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于尘世的疏离感和对自然的追求。诗人在这种境地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爽朗气息,仿佛能逼近霜寒的衣袍。他看到了人世间的景象,似乎是夜晚却又不完全是夜晚,栖息的鸟儿也无法安顿巢穴。
诗人认识到自己身处尘世之中,禁鼓声在凌晨两点敲响,这象征着世俗的喧嚣和繁忙。然而,他最喜欢看到的是竹林底下、梅花枝头的景象。与这些美景相比,红墙朱户的富贵并不如儿女们在茅草屋中醉意横流。
诗人质问谁在弹奏着琴声,不管世间的纷扰和文人的幽趣,仿佛在嘲笑这些琐碎的事物。最后,他长啸并赋诗《赤壁赋》,虽然有酒却没有美食作为伴侣。
赏析:
《水调歌头》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尘世的疏离和对清幽境地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形象生动,用词简练,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诗人以凡夫俗子的身份,超越了尘世的繁华和琐碎,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借以表达对纷扰世事的疲倦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整首诗词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内心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一定的禅意和隐逸情怀。
通过长啸赋赤壁,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也彰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整首诗词既有对尘世的冷眼观察,又有对自然的倾慕,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这首诗词展现了李曾伯对于尘世的疏离感和对自然的追求。诗中的境界清幽而超脱,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冷漠和对自然境界的向往。
诗词开篇写道:“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这里的“太清境”指的是超凡脱俗的境地,作者惊叹于这个境地的出现,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接着描述了清新的气息逼近霜寒的衣袍,表现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诗句“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描绘了一种在世俗中感到陌生的境遇,仿佛夜晚却不完全是夜晚,鸟儿也无法安顿巢穴,暗示了作者对尘世的疏离和对自然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写到了作者认识到自己身处尘世之中,禁鼓在凌晨两点敲响,象征着世俗的喧嚣和繁忙。然而,作者最喜欢看到的是竹林底下、梅花枝头的景象,意味着对自然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中出现了“朱户”和“儿女醉蓬茅”,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红墙朱户的富贵生活的不屑与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问道:“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似向曲中嘲。”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琐碎事物的嘲讽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最后一句“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则表现了作者豪情壮志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虽然有酒却没有美食作为伴侣,体现了作者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对高尚境界的追寻。
整首诗词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的疏离和对自然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尘世的反思,诗人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具有一定的禅意和隐逸情怀。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