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东斋

春日东斋朗读

《春日东斋》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清静的东斋中感受到的宁静和自得。

诗中的第一句“剥剥禽敲竹,薰薰日照花”描绘了鸟儿在竹林中欢快地啄食竹子,阳光照耀下的花朵散发着浓郁的芬芳。这一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耳中无俗听,眼底有闲夸”表达了诗人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不再受到世俗的干扰,心境得到了宁静和放松。他的眼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

诗的后半部分“迸笋过幽草,吹香到别家。吾怀方自得,切莫问生涯”描绘了春天竹笋的生长和花香的传播。诗人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心怀自得,不再关心尘世的纷扰和人生的起伏。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日的美景和诗人的宁静心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繁杂世事的超脱。这首诗词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

猜你喜欢

寻山拟三餐,放箸欣一饱。汲泉泣铜瓶,落硙碎鹰爪。

长为山中游,颇与世路拗。矧此好古胸,茗椀得搜搅。

()

朱衣绣袄织金花,宝盖仙幢拥翠华。文武班齐天乐奏,龙头小辇载官家。

()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
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
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
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
平生尝叹少陵诗,岂谓残年尽见之。
共脱兵戈身偶在,各怀乡国语尤悲。
又寻芳草春风路,犹听孤舟夜雨时。
避地海山周万里,此行无处寄相思。
()
出户绣帘垂。
拂面从他细细吹。
乘兴有谁招访戴,难为。
暖帐薰炉醉不知。
()
深院无人疾渐轻,西风黄叶满闲庭。
行披老子五千字,坐读楞严十轴经。
篱下清香寒有菊,窗间微影夜无萤。
谁知夜里珠长在,堪欢悠悠醉未醒。
()

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

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自知三醮后,翊我灭残胡。

()

世乱多豺虎,乾坤吾道非。艰难谋旅食,辛苦泣莱衣。

看剑心犹壮,饮冰气不肥。读书终有用,莫叹赏音稀。

()

遥怜部曲远相迎,犹记当年骠骑营。莫作扬州贵人看,箭声聊听饿鸱鸣。

()

绿树南阳道,千峰势远随。碧溪风澹态,芳树雨馀姿。

野渡云初暖,征人袖半垂。残花不足醉,行乐是何时。

()
老大何堪客,穷愁畧不醒。
发因閒事白,眼为好山青。
月下南飞鹊,风前自照萤。
倚君如玉树,蒲柳愧雕零。
()
梅花消息动江边,渐见新春换故年。
莫道孤翁心似铁,夜来霜冷透青毡。
()
璧月初圆,彩云轻护,散雪叠冰凉馆。
张眉竞巧,赵瑟新成,整顿戏衫歌扇。
寿酒殷勤,娇语温柔,只愁杯浅。
正连山玉枕,回波瑶席,漏长更款。
()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

左宦寂寥惟上洛,穷愁依约似长沙。
乐天诗什虽堪读,奈有春深迁客家。

()
平生友仁今事贤,长裾每侍黄堂仙。
东方一士复石友,平安几见邮音传。
斩新好语来翩联,当念醉叟方逃禅。
亦知平处古人上,更卜气苏君子前。
()
东池秋水清,历历见沙石。
枯荷半倒折,风起鸣摵摵。
悠悠岸边菊,灼灼好颜色。
芬芳人不知,寂寞聊自得。
()
呈外来香国,琼敷四出葩。
娇姿不受暑,睡思却便茶。
心里藏金粟,枝头簇紫芽。
长安厌歌舞,还肯到侬家。
()

飞楼缥缈暮云间,上有红妆竟日閒。遥望玉骢驰九陌,魏家公子射雕还。

()
从上行不到处行,取步步登高。
从上说不到处说,取言言见谛。
白酒酿千家,黄花开满地。
噫嘻,陶渊明若知有今此世界,终不执着东篱。
()
东城南陌尽游人,陌上香车起暗尘。
历历星榆光夺昼,煌煌火树艳争春。
章沟五鼓催行乐,卫尉千庐罢徼巡。
应念鳌山方并宿,紫泥封后独频伸。
()

差池燕始飞,幂历草初辉。离人怅东顾,游子怆西归。

清潮已驾渚,溽露复沾衣。一乖当春聚,方掩故园扉。

()

轻生宅园籞。
复得栖嘉树。
岂敢擅洪枝。

()
饮罢池蛆聊隐几,醒来扪虱谩看书。
风清襟袖凉无限,云晚溪山画不如。
()

昭亭山下宛溪头,杨柳芙蓉岸岸秋。总是旧时迎送处,梦魂犹逐故人舟。

()

几年光禄得相随,又喜迁官荷主知。冰泮长河旋旆日,漏传高阁候朝时。

虞廷山泽为初命,周室司空已峻资。自是大才当柄用,早登公辅慰相期。

()
锦城之西宜城东,日日坐见吹天风。
千山日落暝色合,番诧电火通霄红。
边人自从义州败,壮士图报不解弓。
我言与汝莫轻率,恐有毒蛇深草中。
()

九五飞龙宝殿高,朝回常倚赭黄袍。星祥一过天王目,长夜经纶不厌劳。

()

风头难著枕,病眼厌看书。无酒销长夜,回灯照小馀。

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廊庙应多算,参差斡太虚。

()

昔与汝相思,仱与汝相见。相见已秋鸿,相思入春燕。

()

夫子天资过我曹,两兼才德属人豪。不求近誉声逾远,能处卑官道益高。

岂止一同裁美锦,直须万俗被重袍。由来康济吾儒事,抚遍疮痍莫厌劳。

()

曾窃兰芬逐后车,折冲樽俎好谁如。衡文昔许空凡马,揽辔今看徙鳄鱼。

到处绿阴迎化雨,一行霜色映征旟。北来闾左萧条甚,桑土能无费拮据。

()

原祀秋临万乘重,严城敕守望斋宫。牙旗月涌黄扉肃,阁道云连紫塞雄。

自昔文名钦海内,那知兵略槩胸中。逢时故合兼资任,摹勒谁当柱石功。

()

博雅南州士,风流小隐仙。横经越水梦,会弁鹊湖缘。

荡荡乾坤理,明明日月悬。钩深发奇蕴,观象洞真诠。

()

亭亭南轩外,贞干修且直。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

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

()

不见崧丘跨鹤仙,才名留得万人传。春郊渍酒伤今日,夜雨论文记昔年。

宰树谩悬公子剑,高山已绝伯牙弦。故居修竹青青在,寂莫终南落照边。

()
玛瑙阶边蛱蝶花,玉阑低转画廊斜。
大家近日新经史,不向宫门候小车。
()

囊衣托载道傍车,人事匆匆岁欲徂。风雨四更鸡乱叫,关河千里雁相呼。

芜菁散漫根犹美,桑柘萧条叶渐枯。却向高丘重回首,五云缭绕帝王都。

()

江天空阔,看江波万倾明月千里。高阁凭栏闲展卷,洗眼几重山水。

排闼青山,打头落叶,都入狂吟里。风床独罢,钩帘宿鹭惊起。

()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
下马邮亭忽喟然,数间茅屋起孤烟。
山花狼藉余无几,断送归心起杜鹃。
()

天下无真儒,因之无善治。昔人轸此忧,兴学以为亟。

圣远言既微,士风亦岁异。终身学校中,不问学校字。

()

乞得东风一杖藜,寻花觅径忽成迷。欲知前面花多处,湖水东边凤岭西。

()

浙江回棹处。急流勇退,冥鸿高举。出书迟迟,不为虎丘,留住。姑待春和水涨,旋乘个、月明船去。天未许。云归又出,依然霖雨。熟路小队轻车,想司马重来,聚观如堵。暇日西湖,点检旧题诗句。冷落江南倦翼,但惟有、心香一缕。长记取。每岁仲春端午。

()

夘峰深处客忘还,砚石从容意自闲。乘兴无舟来剡曲,怀人有梦到松间。

谋生每愧兔三窟,学道长怜豹一斑。若问日来新况味,饭牛聊复卧南山。

()

暇日登临酒一樽,半空杰阁倚云根。东南王气浮天阙,吴越潮声出海门。

玉局柳高含古意,金沙梅老冷吟魂。凭高讨胜多幽事,细读残碑剥藓痕。

()

迢递锦云道,琼花间朱草。时闻远近香,不知秋已老。

()

宠命光辉出九重,夕郎捧诏未央宫。辍从近侍优耆德,暂殿名邦抚浙东。

道过故乡观昼绣,政成载路播仁风。岂惟越俗欣渐惠,即看延登起茂功。

()

醉来万事无不掷,醒后多思那有益。月当中天光渐昃,人逢盛时病相迫。

君不见花间蝴蝶草间飞,清霜满园何处归。

()
闲倚栏杆觉句时,此身如在浣花溪。
草迷芳径王孙醉,花满春山杜宇啼。
酒罢啜茶留石井,举馀随月步江堤。
清泉白石平生约,未有工夫为品题。
()

三峰高远翠光浓,右列仙宫左梵宫。月落轩空人不见,野花山鸟自春风。

()

交期相惠好,青灯共斯阁。话言杂今昔,心事兼悲乐。

()
红蓼丹枫一色秋,楚云吴水共悠悠。
人间万事西风过,惟有沧江日夜流。
()

寻彻灵潭第五源,旋攀萝茑至山巅。
寒声昔谓来天外,巨壑今知在目前。
峭壁无时长蔽日,重岩不雨亦生烟。

()

君家作妇三日强,锦衾未暖鸳鸯床。阿郎遽作远游别,三载菽水空襦裳。

采桑忽忽春风陌,郎归相逢不相识。拦囊赠妾双黄金,妾心如冰介如石。

()

湖傲山酣。绿蓑白雨,紫笋黄柑。蚕户新封,鸥乡近署,当了头衔。

兴来浪迹犹堪。访酒社、诗朋快谈。焦洞潮声,摄山月色,好个江南。

()

清坐铃斋公事稀,春来风日更迟迟。胸中水镜渠自避,却笑缿筒徒尔为。

()

靖节何须彭泽逢,菊洲松岛水悠溶。行人自折门前柳,

高鸟不离溪畔峰。晓渭度檐帆的的,晚原含雨树重重。

()
山驿孤灯尽,霜天片月低。
还家人自喜,恋枥马频嘶。
野水分微白,巢禽惊稳栖。
前村应曙色,依约数声鸡。
()

流尘息尸屦,桂影上团圞。一歃清源味,能令齿颊寒。

()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