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无尘隔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期而不至,时适台论)》,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liǎo wú chén gé,诗句平仄:仄平平平。
举杯长揖常娥,高情怜我霜髯白。
婆娑树底,老蟾何物,千秋一色。
一镜高悬,肺肝洞烛,了无尘隔
任忆千万里,同然玉界,都不管、天南北。
老子萍蓬踪迹。
对西风、几番行役。
平生玩事,从头细数,山川历历。
明月明年,知它何处,能如今夕。
惜无人共我,登楼酹古,一笑横笛。
()
举杯长揖: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婆娑:(形)盘旋舞蹈的样子。
千秋:(名)①形容年代非常久远:万代~。②敬辞,旧指人的寿辰。
一色:①一种颜色:水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②一样:霁月光风一色新|参加晚宴的来宾一色西装革履。
一镜高悬:高悬(gāo xuán ),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高高挂起。
不管:(连)用法同“不论”:~你有什么困难,也要上学读书|~是我还是你,都得坚持原则。②(动)不管理;不照顾:夫妻两个整天忙于工作,谁都~孩子。

《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期而不至,时适台论)》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举杯长揖常娥,
高情怜我霜髯白。
婆娑树底,
老蟾何物,
千秋一色。
一镜高悬,
肺肝洞烛,
了无尘隔。
任忆千万里,
同然玉界,
都不管、天南北。
老子萍蓬踪迹。
对西风、几番行役。
平生玩事,
从头细数,
山川历历。
明月明年,
知它何处,
能如今夕。
惜无人共我,
登楼酹古,
一笑横笛。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李曾伯在丁未年(宋代历法中的一种年份)与叔父约定一起赏月,但叔父未能如期到达,于是李曾伯独自登上高台,借着月光思念远方的亲友和过往的事情。诗人表达了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以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的画面。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物,抒发了对友情和亲情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举杯长揖常娥”,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敬重之情,而“高情怜我霜髯白”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迈的容颜的怀念之情。

诗中的“婆娑树底,老蟾何物,千秋一色”描绘了月下的景色,以及诗人对于岁月流转的感叹。“一镜高悬,肺肝洞烛,了无尘隔”形象地描绘了月亮高悬的景象,以及它照耀下一切尘埃和遥远的距离都变得微不可察。

诗中的“任忆千万里,同然玉界,都不管、天南北”表达了诗人思念远方亲友的心情,不管他们身处何方,都无法阻断心灵的相通。“老子萍蓬踪迹,对西风、几番行役”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漂泊于外的人生境遇的反思。

最后,诗人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平生玩事,从头细数,山川历历。明月明年,知它何处,能如今夕。”他回顾了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各种事情,感叹岁月的流转。而对于明月的归宿,他并不得知,只能把握当下的美好时刻。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情、亲情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描绘了一个寂静而深邃的夜晚,给人以深思和回味之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