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在眉毛下

出自宋代陈瓘的《卜算子》,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ǎn zài méi máo xià,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
明月相随万里来,何处分真假。
问著总无言,有口番成哑。
荆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
眉毛:长在眼睛上方的毛。以防止汗液或尘埃等侵入眼睛。
明月:1.明朗的月亮。2.指明珠。
相随:亦作'相隋'。谓互相依存。伴随;跟随。
真假:真实或虚假:~难辨。
无言:无言通常在气氛尴尬,紧张,悲伤的情况下发生。
荆棘:(名)泛指带刺的小灌木。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障碍:~载途。
自在身知音者

《卜算子》是宋代陈瓘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咄咄你是何方之人,眼睛藏在眉毛下。
明月与我同行万里来,何处能分辨真假。
问起来总是无言,有嘴却变得哑。
在荆棘丛中自得其乐,即是知音的人。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和交往的思考。诗中的“咄咄汝何人”是询问对方的身份,而“眼在眉毛下”则是形容对方隐藏自己真实的意图和内心。明月象征着亲近和真诚,诗人与明月同行万里,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分辨真假、真正理解自己的知音。然而,当诗人试图询问真相时,对方总是无言以对,即使有话说也变得沉默不语。最后,诗人认为在荆棘丛中自由自在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

赏析:
《卜算子》通过质问对方身份和真实意图的方式,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和难以捉摸的真实性。诗人将自己比作明月,期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知音。然而,对方的沉默和无言让诗人感到困惑和失望,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不易和难以把握的性质。最后,诗人认为在荆棘丛中自得其乐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真实性和真诚友谊的渴望。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际关系和真诚友谊的思考,通过对比明月和荆棘丛的形象,深刻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和真实性的难以捉摸。诗词通过意象的运用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真诚友谊的追求和对于真实性的关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