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此夜秋声。宋代。晁补之。寒风雁度。声向千门去。也到文闱校文处。也到文君绣户。背灯解带惊魂。长安此夜秋声。早是夜寒不寐,五更风雨无情。
《清平乐》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晁补之。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寒风雁度。
声向千门去。
也到文闱校文处。
也到文君绣户。
背灯解带惊魂。
长安此夜秋声。
早是夜寒不寐,
五更风雨无情。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秋夜景象。北风凛冽,候鸟南飞。它们的声音传到了千家万户。无论是在文闱的考场,还是在文君的绣房,都能听到这些声音。夜晚,背着灯,解开衣带的人受到了惊吓。长安城中此时传来的声音充满了秋天的气息。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早已无法入眠,五更时分的风雨更是让人感到无情。
赏析:
《清平乐》通过描绘寒冷的秋夜景象,展现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诗中使用了寒风和候鸟南飞的意象,表达了秋天的严寒和季节变迁的无情。在夜晚的安静中,作者通过描述人们的行为和感受,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凄凉的氛围。背灯解带的人受到惊吓,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恐惧感。整首诗以长安城为背景,通过描绘秋天的声音和气息,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世事无常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凄凉的意象,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人生无常和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对于寒冷秋夜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岁月的感慨。整首诗以凄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赋予了读者一种思索和共鸣的空间,使人不禁陷入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思考。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