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声宛宛拂庭梅

出自唐代罗隐的《席上歌水调》,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ú shēng wǎn wǎn fú tíng méi,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馀声宛宛拂庭梅,通济渠边去又回。
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
()
魂魄:(名)迷信的人指附于人体并可脱离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过江

《席上歌水调》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抒发了对江南水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中的“馀声宛宛拂庭梅”描绘了江南水乡春天的景色,水声如歌般传遍庭院,轻轻拂动盛开的梅花。这句写景的描写方式既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和活力,又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

接着,“通济渠边去又回”揭示了诗人的离情之苦。江南水乡的运河通济渠像一条纽带,将离别的情感带向远方,却又将人带回故乡。这种往来在诗人心中引发了情感的起伏和无法自禁的思念。

最后两句“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诗人借用了历史人物的形象,表达了对诗中主人公的思念。炀帝杨贵妃,诗人以其灵魂魄力在江南水乡漂泊,为主人公抚慰离散之情,希望他能够顺利过江回归,与自己团聚。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春景和人们的离情思念,通过对水乡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借用,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和无法自禁的思念之情。诗意深刻而浪漫,使人不禁为江南水乡的美景和诗人的离愁所动容。

中文译文:

馀声宛宛拂庭梅,
通济渠边去又回。
若使炀皇魂魄在,
为君应合过江来。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艳丽的描写手法和借用历史人物的形象,抒发了对江南水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细腻,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春天之中。诗人以江南水乡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离别情感的痛苦与思念。最后两句借用历史人物的形象,使诗词更具感情色彩。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形象生动,通过对江南水乡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交集和无法自禁的思念之情。读这首诗词,使人沉浸在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被深深地精神震撼和感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