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衔冤去不回

出自唐代胡曾的《咏史诗·望思台》,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ài zǐ xián yuān qù bù huí,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太子衔冤去不回,临皋从筑望思台。
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
()
太子:(名)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
衔冤:(动)含冤。
不回汉武销魂处悲风木上来:1.开始;起头。2.从低处到高处。3.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趋近于某处。4.表示人员或事物随动作由较低部门(层)到较高部门(层)。5.表示成功地完成某一动作。6.表示状态发展,兼有范围逐渐扩大的意思。

《咏史诗·望思台》是唐代诗人胡曾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太子怀冤去了就不再回来,临皋从箱底筑了望思台。
至今汉武销魂之处,依然有悲伤的风吹拂着木上来。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太子刘易,即李世民的儿子李建成在被废黜后所受的冤屈和悲情。望思台是他为了怀念建成太子而自己筑造的台基,他在这里望着远方,在武则天的统治下悲伤地想念着自己失去的位置和权力。整首诗通过抒发太子的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他对历史上的汉武帝之处的思念和回忆。

赏析:
这首诗以凄厉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太子李建成的不幸遭遇和悲伤情感。太子在被诛杀后,筑起望思台,凭栏望远,回忆往事,思索悲愤。具体描写了太子在被废之后的内心挣扎和痛苦。诗人通过表达太子的心情,描绘了历史上的悲剧,表现了对权力的向往和对被剥夺的自由的渴望。

整首诗以简练而凄厉的语言,突出了太子的命运和他在望思台上的凄凉景象,通过对太子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对恩怨纠结的痛苦和对逝去权势的回忆的思绪。这首诗具有深刻的个人情感和历史意义,通过太子的遭遇和精神寄托,展示了历史变革中的个体命运和情感。

总之,《咏史诗·望思台》通过描写太子李建成,表达了他的悲愤和不幸遭遇,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思念和回忆,以及诗人对权力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这首诗在语言上凝炼精练,情感上充满哀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历史时期内个体命运的悲壮和个人情感的深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胡曾

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胡曾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