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者不知还。唐代。白居易。战马春放归,农牛冬歇息。何独徇名人,终身役心力。来者殊未已,去者不知还。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闲。犹胜不悟者,老死红尘间。名无高与卑,未得多健羡。事无小与大,已得多厌贱。如此常自苦,反此或自安。此理知甚易,此道行甚难。勿信人虚语,君当事上看。
诗词:《偶作二首》
战马春放归,
农牛冬歇息。
何独徇名人,
终身役心力。
来者殊未已,
去者不知还。
我今悟已晚,
六十方退闲。
犹胜不悟者,
老死红尘间。
名无高与卑,
未得多健羡。
事无小与大,
已得多厌贱。
如此常自苦,
反此或自安。
此理知甚易,
此道行甚难。
勿信人虚语,
君当事上看。
中文译文:
春天,战马归放自由,
冬天,农牛休息舒适。
为何只追逐虚名,
终生耗尽心力。
来者未必会终止,
离去者不知何时归。
我现在才明白真相,
六十岁方知退隐闲逸。
尚好过不明白的人,
老死于纷扰的尘世间。
名誉没有高低之分,
未得到的令人羡慕。
事务无大小之分,
已经得到的多已厌倦。
如此常常自我痛苦,
反而有时自我安慰。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
但实践这个道路却很难。
不要相信人们的虚言,
君当亲身经历之后才能明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追逐名利的反思和对宁静隐退生活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春天战马放归和冬天农牛休息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强调了大自然的节律和安宁。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追逐名利的疑问和反思,认为追逐名利只会消耗人的心力,而无法真正得到满足和安宁。
诗中提到来者未必会终止,离去者不知何时归,暗示着世事变幻无常,人们追逐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长久持有。诗人表示自己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但已经晚了,已经到了六十岁才退隐闲逸。这里体现了对年华逝去的感慨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诗中还提到名誉和事务都没有高低大小之分,意味着追逐名利和忙碌劳累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诗人已经厌倦了追逐名利和忙碌的生活,认为常常自我苦闷,而有时却能自我安慰。
最后几句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认为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但要实践却很困难。诗人告诫读者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虚言,而是要亲身经历和体验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名利追逐的反思和对宁静退隐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典型心态和情感。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赋予了诗词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逐虚名和物质财富,而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呼吁读者要亲自去体验、去思考,不被虚言所欺骗,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首诗词在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的表达中,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它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对比,引发人们对内心追求和生活价值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