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何人家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è wèn hé rén jiā,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两朱阁,南北相对起。
借问何人家,贞元双帝子。
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
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
妆阁伎楼何寂静,柳似舞腰池似镜。
花落黄昏悄悄时,不闻歌吹闻钟磬。
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馀。
青苔明月多闲地,比屋疲人无处居。
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
仙去双双作梵宫,渐恐人间尽为寺。
()
朱阁借问:1.询问,打听,发问。2.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3.敬辞。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4.过问。
人家:(名)①住户:这个村子有百十户~。②家庭:勤俭~。③指女子未来的丈夫家:她已经有了~儿了。
帝子:帝子dìzǐ帝王的子女
吹箫:1.吹奏箫管。《史记·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簫给丧事。”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簫。”清钱谦益《偶读<史记>戏书纸尾》诗之二:“牘背千金狱始明,吹簫织薄可怜生。”2.用伍子胥吴市吹箫乞食事,谓乞食。唐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吹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郁达夫《怀扬州》诗:“乱掷黄金买阿娇,穷来吴市再吹簫。”详“吴市吹簫”。3.汉刘向《列仙传·萧史》:“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后遂以“吹簫”为缔结婚姻的典实。唐白居易《得景请预驸马所司欲科家长罪不伏判》:“选吹簫之匹,虽则未获真人;预傅粉之郎,岂可滥收庶子?”明陈汝元《金莲记·小星》:“好遂吹簫愿,喜嬴臺乘鸞风便。”
飘飖飞上天第宅:第宅dìzhái旧指上层人物的住宅
亭台:亭台楼阁tíngtái-lóugé[pavilions,terraces,andtowers;ageneralreferencetotheelaboratechinesearchitecture]凉亭、台榭、阁楼等精巧装饰性园林建筑物的总称。亦作“楼台亭阁”。

《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诗,描述了两座朱红色的阁楼相对而立,南北对峙。诗中暗喻了贞元年间的两位皇帝的子孙间的纷争。借此描绘,表达了太平盛世中政权更替的历史背景。

诗中描绘了两座阁楼,形成南北相对的格局,却不知道住在其中的是哪个家族的子孙。随后,描写了两位帝子吹箫得道仙身,登上了天堂。诗人接着描述了这座寺庙的外观和寂静的氛围,阐述了这个寺庙的特色。最后,诗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想到曾经的平阳宅,但宅子已经变成了佛寺,表达了对尘世变迁的感慨。

在诗中,《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以意境宏伟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历史变迁与时代悲剧的情感。诗词中的寺庙所代表的佛寺,与人们平凡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政权更替和时代流转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两座朱红色的阁楼相对起来
问问谁家的楼阁呢
是贞元时期的两位帝王的子孙
帝王的子孙吹箫,一同成为仙人
五云飘飖,飞向天空
阁楼和亭台并没有离去
转变成了人间的佛寺
装饰华美的楼阁和舞蹈台多么寂静
柳树像是一阵舞蹈,池塘像是一面镜子
花儿在黄昏的时候悄悄落下
听不到歌唱和吹奏,只能听到钟磬声
寺庙门口的牌匾上有金字书写
尼姑院和佛庭十分宽敞
青苔的地面上明亮的月光铺陈
比起屋子来,疲倦的人们没有地方安居
回忆起过去,在平阳宅开始建造的时候
包揽了附近几家的土地
仙人渐渐离去,一起创造了梵宫
渐渐担心尘世变成了佛寺

赏析:这首诗以唐代宫廷的政治纷争为背景,以两座朱阁的对比来表达对于权力更迭与历史变迁的思考。通过描写阁楼和佛寺,诗人意图通过宏大的意象和隐喻来展现政治动荡和尘世变迁带来的悲剧。诗意深邃,表达了对岁月变迁和政权更迭的无奈与忧伤。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