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归。唐代。杜甫。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参考资料:
1、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25
2、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47-848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在公安(今湖北公安)时。此前杜甫在夔州的时候,写出了不少调高律细的诗篇,同时又想尝试一种新的诗体。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诗《愁》,题下自己注道:“强戏为吴体。”这首《暮归》也是一首吴体七律。
参考资料:
1、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25
2、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2、杜甫 等.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22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还俗老僧。唐代。杜牧。雪发不长寸,秋寒力更微。独寻一径叶,犹挈衲残衣。日暮千峰里,不知何处归。
菩萨蛮·七夕。宋代。苏轼。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短歌行。宋代。陆游。富贵得意如登天,自计一跌理不全,昼食忘味夜贵眠,渠过一日如一年。春蚕得衣耕得食,农功初成各休息,卖酒垆边纷鼓笛,我过一年如一日。二者求兼势安可,与我周旋宁作我。春城桃李岂不妍,雪涧未妨松磊砢。人生祸福难遽论,庙牺乌得为孤豚?君不见猎徒父子牵黄犬,岁岁秋风下蔡门
人日集蟆颐视堰。宋代。李石。大江拆两股,小江分一支。秋水七八月,老蟆喜持颐。往往自夸大,未觉海若嗤。灌溉虽小惠,湮溺已可危。父老指水迹,栖苴挂林枝。高田混坑谷,漠漠沙风吹。城堞不数步,长堤漫委蛇。我非河洛想,颇为梁益悲。神禹岂不到,吾蜀几为池。人日有故事,敢后壶浆期。野叟馈鱼兔,鼓舞亦致词。一笑谢父老,何由救民饥。但得麦早熟,眼底无疮痍。老守为尔醉,灯火江之湄。老蟆亦放光,跳月天南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