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

管仲论朗读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评析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䲡、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朗读
()

猜你喜欢

诸峰皆崭绝,东峰独可上。朝来缘翠微,振衣披榛莽。

到顶得石棚,小住骋遐赏。东南指沧澥,一气接沆漭。

()

绿映亭台薄暮天。熏风寂静小庭前。暗香浮动一池莲。

柳絮纷纷飘画槛,桐花点点堕湘帘。纱窗雨过却慵眠。

()

缥缈十二楼,上有仙人居。左据青玉案,右拥鸿宝书。

琼瑶制危冠,芙蓉曳轻裾。欢笑粲玉齿,从容下丹除。

()

一身不自若,竟尔堕虞尘。旦起肃衣冠,如见天颜亲。

天颜不可见,臣意无由申。伏念五年来,王涂正崩沦。

()

素琼太液凌波,分香映浦娇难定。盈盈缟袂,铅华净洗,闹红羞并。

水榭风来,烟乡月上,半池凉浸。讶双鸥飞去,花间莫辨,浑不破,秋光暝。

()

前年西子湖心,龙舟竞斗争先手。也寻短棹,笙歌丛里,欢同亲旧。

鼓似奔雷,人如簇锦,齐齐翘首。想今年两度,包金切玉,希有事胜前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