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衡岳隐禅师。唐代。李端。旧住衡州寺,随缘偶北来。夜禅山雪下,朝汲竹门开。半偈传初尽,群生意未回。唯当与樵者,杖锡入天台。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李端。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峨眉亭白酒双银瓶,独酌峨眉亭·。明代。张以宁。不见谪仙人,但见三山青。秋色淮上来,苍然满云汀。欲将五十弦,弹与蛟龙听。
辞世颂。元代。胡奎。臣有一寸葵,托根空谷间。中有向日心,炳如九还丹。日照葵在地,葵倾日在天。由来忠义者,存殁无不然。臣心愿如葵,日照千万年。
寺顶鹃红,湖唇鸭绿,惊心此日重三。瘴国山多,层层裹碧如蚕。
十年几赋燕台句,早箫街别味慵谙。怎春深、惯试离悰,水北花南。
高阳台 其一 上巳日紫帆同次香、敦甫江岸踏青,赋此调寄余古欢阁,即用原韵答之。清代。易顺鼎。寺顶鹃红,湖唇鸭绿,惊心此日重三。瘴国山多,层层裹碧如蚕。十年几赋燕台句,早箫街别味慵谙。怎春深、惯试离悰,水北花南。柔波照影词仙六,正蘋香夹坐,松吹分谈。有个愁人,鹦林扫地差堪。自怜不为听钟到,把禅天风信来探。两边情、鸥雨跳沙,蜑月飞岚。
次韵周公谨见寄。宋代。马廷鸾。空山学仙子,满耳笙箫听。谁知九天上,云扉本不扃。度世同御风,蓬蓬随飘零。又如芬陀花,出火而青青。
西江月 其五 寄醒斋。明代。夏言。举世昏昏醉梦,几人心眼惺惺。山窗春睡正冥冥。想见高斋唤醒。江上云雨滕阁,湖边烟水徐亭。莫将喧寂挠虚灵。便是黄庭内景。
呈唐德舆兼寄呈可久三首。宋代。赵蕃。前岁长安雪,从公饮屡过。放谈成绝叹,狂态亦悲歌。我仕鱼缘竹,公行漩绕涡。相逢虽足慰,相别奈愁何。
予顷从穰下移涖河阳洎出中书复领分陕惟兹二。宋代。寇准。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夜坐次林海山韵。元代。黄庚。人倚幽窗夜未阑,竹炉灰冷篆烟残。一天露气星辰湿,万壑风声草木寒。老去客怀多感慨,年来世事转艰难。何时归隐孤山下,明月梅花约共看。
挽汪容甫先生 其二。清代。沈在廷。姑孰逢官署,于今巳廿年。齐名顾与李,㝛草墓为田。空遂还山愿,徒劳点鬼编。古人多地下,吾计正茫然。
送人游边。唐代。郑谷。春亦怯边游,此行风正秋。别离逢雨夜,道路向云州。碛树藏城近,沙河漾日流。将军方破虏,莫惜献良筹。
答刘知县咏雪。宋代。项安世。一夜云潢剪素娥,平明门外奈诗何。灞桥郑五方如许,冰柱刘叉更患多。众版并题吾岂敢,扁舟乘兴子能过。不嫌茅舍无氈否,共续长安慷慨歌。
再用陀字韵。宋代。洪咨夔。烟霏深处万山罗,闲裹工夫岁月磨。上采纬书乾凿度,下搜杂志薛延陀。手披不厌薰沉水,心悟何妨涉贝多。若问尊经阁中事,南丰作记也须呵。
水心即事六乎兼谢吴民表宣义。宋代。叶适。生姜门外山如染,山水娱人岁月长。净社倾城同禊饮,法明阖郭共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