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80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6-197
3、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2、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页
3、刘学锴.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496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2、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页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送刘北秀二首。宋代。杨万里。刘子过逢二十年,别来风月几千篇。黄金卖尽延宾友,囊底何须看一钱。
上己三首。宋代。杨万里。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秋千日暮人归尽,只有春风弄彩旗。
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
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 其六 登封坛。宋代。苏辙。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满庭芳 夜叉婆。金朝。马钰。扑粉施朱,画眉补鬓,巧言令色柔和。暗藏机狡,名唤夜叉婆。面善心乖性恶,纤纤指、鹰爪无过。夸体段,取人性命,入夜骋喽罗。遇师方省觉,要逃业障,须避冤魔。纵水云游历,远离巢窝。急急完全神气,累功行、岂敢蹉跎。酬心愿,劝人修炼,功到洞仙歌。
忆北。宋代。王安石。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山高水深鱼鸟乐,车马迹绝人长闲。云埋樵声隔葱茜,月弄钓影临潺湲。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
都下作。宋代。楼云卧。红尘车怼道,曾向闹中看。贵贱人多等,利名心一般。侯门崇嗜欲,客路薄孤寒。谁肯翻然悟,寻仙求大丹。
琴调相思引。元代。仇远。鸦墨斜行印粉香。倚楼凝望过鸿将。寸心天远,月冷梦浮湘。题恨谩留诗叶小,合欢空恋舞衣长。旧愁千斛,深浅倩谁量。
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宋代。刘应时。身世总为闲伎俩,生前须了恶因缘。把茅约子归云壑,品字柴头坐说禅。
清平乐(三之一)。宋代。贺铸。吴波不动。四际晴山拥。载酒一尊谁与共。回首江湖旧梦。长曹珠箔青篷。舻声鸦轧征鸿。泪□镂檀香枕,醉眠摇□春风。
江南曲。宋代。刘攽。江南多芙蓉,水绿看最好。轻舟浮江来,白露秋意早。露白秋已晞,游子行未归。采香欲谁赠,但见群鸥飞。鸥飞不避人,思我平生亲。当亲而返疏,怅望空水滨。
送宫紫玄归广陵。清代。魏裔介。秋尽寒山出,羁人不可留。剑光冲暮雨,霜气冷征裘。蓟北黄金贵,淮南桂树幽。送君从此去,濯足大江流。
吊少傅丘文庄公墓。明代。王弘诲。故相勋名垂宇宙,荒郊残碣想遗芳。疏松雷雨馀桢干,古屋尘埃自栋梁。经济一编留汗简,斗山百代重岩廊。斯文后死知谁是,通德衣冠集梓桑。
风流子(前题)。宋代。吴文英。温柔酣紫曲,扬州路、梦绕翠盘龙。似日长傍枕,堕妆偏髻,露浓如酒,微醉欹红。自别楚娇天正远,倾国见吴宫。银烛夜阑,暗闻香泽,翠阴秋寂,重返春风。芳期嗟轻误,花君去、肠断妾若为容。惆怅舞衣叠损,露绮千重。料绣窗曲理,红牙拍碎,禁阶敲遍,白玉盂空。犹记弄花相谑,十二阑东。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唐代。李白。大梁白云起,飘摇来南洲。徘徊苍梧野,十见罗浮秋。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意欲托孤凤,从之摩天游。凤苦道路难,翱翔还昆丘。不肯衔我去,哀鸣惭不周。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秋风吹胡霜,凋此檐下芳。折芳怨岁晚,离别凄以伤。谬攀青琐贤,延我于北堂。君为长沙客,我独之夜郎。劝此一杯酒,岂惟道路长。割珠两分赠,寸心贵不忘。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