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布裘。唐代。白居易。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参考资料:
1、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10-112 .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元和元年(806年),是年冬天,作者新制布裘,一时有感,写了这首诗;另一说此诗约作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之间,当时作者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近,严冬时,由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而想到广大人民的无衣无食,产生同情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10-112 .
2、陈友琴 等 .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14-115 .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白居易自谦称)虽不肖,常师此语……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两句可视为白居易的抱负和志向,也可视为他希望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处世哲学。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作品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宋代黄澈在《巩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实这大可不必区分优劣。两人都是面对自我处境的一种超越,只不过老杜并未愁苦于个人饥寒、白氏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而已,皆为难能可贵。无论自身寒暖,诗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忧虑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面写的是“稳暖”,实质写的是“仁政”。或者说,“稳暖”只是其写实,“仁政”才是其虚拟,即意象创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辖区就是洛阳城。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内容相近的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样表达了他的爱民激情,同时也蕴含着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说得异常明确:“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古代丝织品总名)亦非纩(细丝绵),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经五次考绩才可转官。意谓任满),与君展覆杭州人。”显然,白氏所谓“裘”,实乃“法度”、“仁政”的一种象征。不管是“盖裹周四垠”,还是“都盖洛阳城”,均要实施“法度”、推行“仁政”。作为封建官吏,他要维护的当然是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一定益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读折诗效其体。宋代。方岳。人生有穷达,不系才不才。造物所付与,圣贤不能回。君看孔孟氏,遇世何如哉。岂其有不如,王驩与醒{魁换隹}。以兹自忖度,所遭已逾涯。前瞻固不反,后顾又可咍。同时第进士,或未离藁莱。归来亦云幸,潇散月下杯。山池芰荷过,野岸芙蓉开。幅巾一筇竹,适可眠秋崖。
早春怨 春夜。清代。顾太清。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夜闻雨声赋古风时赵使君祈雨之翌日也。宋代。郑刚中。山斋道人梦魂清,梦中细响忽可听。三峡流泉出幽隐,万蚕食此春叶声。又疑相如夜病渴,蟹眼乱沸石鼎鸣。呼童起视果安在,云是四檐甘雨倾。于时火流祗三日,田兆正作龟纵横。昨朝太守拜坛下,五龙奉命云雷惊。小儿放散蜥蜴去,神鼓罢击巫舞停。田翁翻沟出胜水,妇子田边笑相迎。商量今岁我酿酒,是间指日当云平。出斋一饱想无虑,摩腹卧看秋风生。
夜雨。明代。刘师邵。海风吹雨夜潇潇,一滴愁魂一种消。自是客边听不得,不关窗外有芭蕉。
江村晚景。元代。叶颙。野水溪桥外,荒村八九家。雨晴渔网晒,风定酒旗斜。红树霜江叶,黄芦月岸花。何当从此隐,重整钓云槎。
江城子 幽怀追和遁庵先生韵。金朝。段成己。昔年兄弟共弹冠。转头看。各苍颜。千古功名、都待似东山。慷慨一杯风露下,追往事,叙幽欢。晨霞翠柏尚堪餐。养馀閒。未全悭。十丈冰花、况有藕如船。醉里忽乘鸾鹤去,尘土外,两癯仙。
赠丁侍御印马还京和吕少卿。明代。庄昶。一马能教问豸冠,两淮要使见祥鸾。休言衮职真能补,只此吾民亦自安。天上使星还此老,人间廷诤是何官。归台若画龙驹进,一卷饥民一卷寒。
题刘武僖题名后。唐代。无名氏。一入侯门海样深,漫留名字恨行人。夜来彷佛高唐梦,独恐行云意未真。
官舍夙兴。宋代。陆游。朝阳淡淡挂窗棂,桐叶无风忽自零。不复扶头倾白堕,但知临目养黄宁。新蔬带露来幽圃,修绠飞泉洒广庭。一出文书又围绕,正应高卧尽颓龄。
辛丑年乱后归故园。元代。叶颙。乱后须兼白,春来草复青。水环垂钓石,云护读书亭。与客论孤愤,从人笑独醒。艰难思避世,贫贱欲忘形。
题淮阴侯庙。宋代。郑獬。汉高不得淮阴将,天下雌雄未可知。力劝君王回蜀道,便携诸将破秦师。故人斩首诚非策,女子阴谋遂见欺。终使英雄鉴成败,未图功业自先疑。
晴云。宋代。宋祁。春空无际碧,云意静悠悠。尽日随风驭,迎昏抱月钩。正宜衔迥陇,强欲蔽层楼。宋野何须问,鸿蒙正掉头。
送澄一清和尚还天宁寺。明代。柯潜。游遍名山忆故山,藜筇半秃衲衣班。天边飞锡凌风度,江上浮杯泛月还。薝卜香中翻贝叶,薜萝深处扣柴关。他年宦辙过常郡,幸借空门半日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