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宋代。苏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参考资料:
1、楠浦主编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 :沈阳出版社,2008年:197页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参考资料:
1、王文蔚.《东坡轶事撷趣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52页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参考资料:
1、李文菊编著.《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 》 :崇文书局,2010:71页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作者也有争议。起因是这样的:有人查遍了《东坡七集》并未发现此作,而在谢枋得的《叠山集》中却发现了此诗,于是便欲“正名”为谢枋得所作,我觉得这有些过于唐突。无论是《东坡七集》或者《叠山集》都经过后人辗转抄录编纂,遗漏诗作和窜入他人诗作的情况并不罕见,谢枋得是个十分崇敬苏轼的人,他的外号“叠山”,就是从苏轼的一首七律诗中的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而来,相传《千家诗》曾经过谢枋得的编订,喜欢苏轼诗作的他,极有可能特地将这首诗推荐在《千家诗》的选本中。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首诗太像苏轼的风格了,我们可以拣出苏轼另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来比较一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和这首诗中呼童扫花影的“天真”举动如出一辙,同样也是在貌似无理、貌似调侃的语气中隐喻了发人深思的道理。 苏轼的诗有诙谐、灵动的特点,有时充满童趣,语言也颇有几分“打油诗”的特色。他曾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个人才华横溢,他的诗风格往往出奇出新,并非用“豪放”两字就能一概而论。他自己曾说过这样两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虽然这两句原本不是说他自己,但这里“请君入瓮”,将此语拿来形容东坡先生的诗,也十分恰当。
单说这首诗:有人说诗中的“花影”,是形容朝廷中当政的小人,难以驱去,赶不尽,除不绝。这样解诗不免呆板无味。如果真是形容小人,那苏轼的水平也太差劲了,“明月花影”,这是何等雅致的景物,用来形容小人,一点攻击力也没有。大家见骂人时,谁把对方骂成“花影”?像刘禹锡《聚蚊谣》,把小人形容为蚊子,罗隐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为木偶,这才叫讽刺。 那么此诗中的喻义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此诗喻义深远,其中有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常言道:“如影随形。”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间的种种琐事,正像花影一样萦绕在花前,挥不尽,抛不去,只要有日月轮回,只要还停留在这世上,你就躲不开、赶不走这永远跟着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 东坡喜欢禅,我觉得这首诗中颇有禅意。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初八日附黄圭梦。明代。罗伦。两仪会得真铅汞,勘破阴阳妙物机。明月满天秋似水,东风一树柳如丝。万家赤子庭中泣,半夜青云枕畔飞。雷电若惊龙便起,大施霖雨洗疮痍。
夏日濠上书怀贻二三同好 其二。明代。区大相。生平多远意,中岁卧丘园。视舌新谈息,低眉旧恨繁。鲛珠翻易泪,丰剑竟何冤。下客曾三刖,中原厌七奔。祇期投薄技,何意触雕樊。自我违初服,思君阻笑言。似闻鹏激水,几见鹤乘轩。有用憎膏累,无材悟栎存。文章徒不朽,荣贱且休论。简懒放情志,忧来命绿樽。
少年游(十之七·林钟商)。宋代。柳永。帘垂深院冷萧萧。花外漏声遥。青灯未灭,红窗闲卧,魂梦去迢迢。薄情漫有归消息,鸳鸯被、半香消。试问伊家,阿谁心绪,禁得恁无憀。
过牛光禄故居。宋代。元绛。白头重到故人家,境是人非起叹嗟。三径未荒陶令菊,四时长放庾郎花。林风光动藏莺叶,溪涨痕生宿鹭沙。肯构有材移病久,会凭诗酒傲烟霞。
赠萧炼师。唐代。许浑。曾试昭阳曲,瑶斋帝自临。红珠络绣帽,翠钿束罗襟。双阙胡尘起,千门宿露阴。出宫迷国步,回驾轸皇心。桂殿春空晚,椒房夜自深。急宣求故剑,冥契得遗簪。暗记神仙传,潜封女史箴。壶中知日永,掌上畏年侵。莫比班家扇,宁同卓氏琴。云车辞凤辇,羽帔别鸳衾。网断鱼游藻,笼开鹤戏林。洛烟浮碧汉,嵩月上丹岑。露草争三秀,风篁共八音。吹笙延鹤舞,敲磬引龙吟。旄节纤腰举,霞杯皓腕斟。还磨照宝镜,犹插辟寒金。东海人情变,南山圣寿沈。朱颜常似渥,绿发已如寻。养气齐生死,留形尽古今。更求应不见,鸡犬日駸駸。
次韵季常叠前作见寄。宋代。周紫芝。人生富贵如五侯,禄丰位大功不酬。朱轮华屋令人羞,一蓑不如归饭牛。自驾款段马少游,胜骤玉腕尚书骝。少年蹭蹬在丘壑,晚岁风雨悲梧楸。江边短艇苦唤我,此心勇往谁能留。幽期正怨齿发误,事定不须龟筴筹。言虽太漫君莫笑,与语俗人真暗投。香粳炊熟碧鲈美,横江已办秋风钩。胸中它日几云梦,四海不劳围寸眸。肯听儿女昵昵语,秋虫悲笑徒啾啁。阳春白雪一落耳,竹枝凄怨惭蛮讴。
徐学士子容薜荔园十二首 其十二 钓矶。明代。顾璘。子陵隐严濑,吕望栖磻溪。龙潜息云雨,虎变扬虹霓。徐君一片石,乃在震泽西。功成拂衣去,名与二公齐。
克念堂订会呈岑蒲谷大方伯。明代。庞嵩。皇风泛遐轨,周道丛榛芜。太羹杂浓胾,澄源变潢污。谁将挽颓流,崄巇共匡扶。缅怀在西方,美人挹子都。棠荫弘仁渥,嘤鸣故相呼。华筵敞薇幄,旨酒芬醒壶。邺中启寒盟,建安美朋徒。皎皎玉树林,而乃容葭莩。八月天气佳,四美良且俱。岂直驰艺苑,引我康庄涂。康庄在何许,倚衡见中孚。堂颜卓克念,允矣千圣谟。愿言各努力,至德恒不孤。
初夏三司直宿。宋代。宋庠。薰序更朱签,宵弦落翠蓂。人同散骑直,天与大夫醒。鞅掌曹留事,羁孤坐刻铭。整冠谁辨谤,隐几独忘形。夜色先归树,凉飚欲破棂。锁扉来叠鼓,卷幔入疏星。綷羽依枝倦,飞花坠席馨。忧沈双蝶梦,病学一熊经。道有支离粟,心无屈曲屏。汰沙如未及,拟杀著书青。
陆浑南桃花汤。唐代。宋之问。氛氲桃花汤,去都三百里。远峰益稠沓,具物尽奇诡。借问采药人,冥奥从此始。汨吾尚清净,荤血久誓止。览彼□□鲜,自谓形骸滓。重敦永劫愿,无负神泉水。坐驰意屡惬,身践心益死。长妹梵筵众,拙妻道门子。提携游二山,岁暮此已矣。
和子瞻玉盘盂二首。宋代。苏辙。千叶团团一尺余,扬州绝品旧应无。赏传莒国迁钟虞,移忆胡僧置钵盂。丛底留连倾凿落,瓶中捧拥照浮屠。强将绛蜡封红萼,惟悴无言损玉肤。
送程茂叔。宋代。牟巘五。真成有子万事足,何况人生七十稀。莫道梅花遮五岭,头轻月朗去如飞。
十六夜月蚀既。宋代。舒岳祥。虾蟆新食月,金饼曲如钩。天道终还旧,书生自隐忧。星辰秋后烂,河汉夜深流。我欲骑鹏背,乘风阅九州。
题王敬止所藏陈明之菊二首 其一。明代。顾清。云根翳金英,零露杂芳草。忆昨南山行,相逢正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