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欢迟

恨欢迟朗读

《恨欢迟》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张焘。这首诗描述了一种淡薄的情怀,表达了对于欢乐来临的期盼和对世俗美丽的厌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淡薄情怀。
浅缀胭脂。
独占江梅。
最好是、严凝苦寒天气,却是开时。
也不许、桃杏斗妍媸。
也不许、雪霜相欺。
又只恐、谁家一声羌笛,落尽南枝。

诗意和赏析:
《恨欢迟》表达了作者对于欢乐来临的期待,但又感到欢乐来得太迟。诗中的“淡薄情怀”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淡漠和超脱,他对于世俗的美丽和繁华并不感兴趣。诗中的“浅缀胭脂”和“独占江梅”描绘了一种淡雅的美感,作者对于浓艳的装饰和世俗的纷扰并不感冒。

下文中的“最好是、严凝苦寒天气,却是开时。”揭示了作者对于冷峻的自然环境更为钟情,他喜欢在寒冷的天气中观赏到绽放的花朵,这种对于寒冷与美的结合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接下来的两句“也不许、桃杏斗妍媸。也不许、雪霜相欺。”表达了作者的不满,他不希望桃花和杏花争艳,也不希望雪和霜互相欺骗。这里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俗的虚浮和假相的厌恶,他更追求纯粹和真实的美。

最后两句“又只恐、谁家一声羌笛,落尽南枝。”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时光的担忧和不安。他担心美好的时刻会转瞬即逝,就像南方的枝叶上鸣奏的羌笛声一样。这里传递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于美丽瞬息即逝的珍惜之情。

整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于浮华世俗的淡薄情怀和对于纯粹美感的追求。通过对于自然、花朵和时光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于冷峻、纯净的美的钟爱,并暗示了对于欢乐来临时刻的渴望和对于美丽短暂的忧虑。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对于世俗繁华的超脱态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焘

(1013—1082)宋临濮人,字景元。张奎子。举进士。为单州通判,知沂、潍二州,改提点河北刑狱、摄领澶州,会河决商胡,被免职。复提点河东、陕西等路刑狱。英宗治平四年,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徙瀛州。神宗熙宁中判太常寺,知邓、许二州。才智敏给,颇有治绩。...

张焘朗读
()

猜你喜欢

己未一月三日时在辰,处处村旗社鼓赛迎春。

天公故意施狡狯,大屯山上一夜雪花铺如银。大屯之山高接天,上有姑射之神仙。

()

层台起虚馆,桂柱兰为堂。微风从东来,吹动罗衣裳。

翻阶木芍药,薜荔当门墙。挥杯发清兴,弦歌诵诗草。

()

掠鬓梳鬟,弓鞋宰袖,不惯从来。但经营料理,茶铛茗盏,亲供洒扫,职分当该。

还谢天公深有意,便生就粗疏丘壑才。将衰矣,斜阳日影,短景频催。

()

笔削于年在,英灵此日沦。犹存太史弟,莫作嗣书人。

门户终还汝,男儿独重身。裁诗无寄处,掩卷一伤神。

()

爱补荷衣,慵含鸡舌,只合与鸥为侣。一砚随身,贪看江南云树。

拓小槛、蝶外飘花,辟斜径、燕边零雨。笑今番、移得春来,春光已到断魂处。

()

郑侨相小国,数世赖以安。农功喻为政,终始实仔肩。

忠勤务奖劝,泰侈常弃捐。天人辨远迩,一语破疑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