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为伯寿题四花·牡丹)

清平乐(为伯寿题四花·牡丹)朗读

《清平乐(为伯寿题四花·牡丹)》是宋代张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百花开后,一朵疑堆绣。
绝色年年常似旧,为何不随春瘦。
脂痕淡约蜂黄,可怜独倚新妆。
太白醉游何处,定应忘了沈香。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朵牡丹,以及它作为花中之王的美丽和高贵。诗人以花为喻,表达了人事易逝、时光不停的主题。牡丹虽然美丽,但它的美貌似乎常年如故,不受时间的侵蚀,与春天的花朵相比并不会减瘦。牡丹的花瓣上有淡淡的脂痕,像蜂蜜一样的黄色,给人留下淡雅的印象。诗人表达了对牡丹的怜惜,它孤独地依靠着新妆,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最后两句表达了太白(指李白)醉酒游玩时的情景,他可能已经忘记了曾经闻到的沈香香气。

赏析:
《清平乐(为伯寿题四花·牡丹)》通过描绘牡丹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反映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牡丹作为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被赋予了高贵和坚韧的品质。诗中的牡丹被形容为绝色常似旧,不随春瘦,表达了其与众不同之美。脂痕淡约蜂黄的描写,展示了牡丹的娇艳和淡雅之美。诗人以太白醉游来作为对比,暗示了世事变迁,人生短暂,花开花谢,但牡丹却坚守自己的美丽。最后一句表达了太白醉酒后的状态,也暗示了美的存在超越了时间和个体的界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通过对牡丹的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光阴流转的思考。通过对比牡丹与春花、太白的形象,诗人构建了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引发读者对美和生命的思考。整首诗词以牡丹的美丽形象为主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构建,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张炎朗读
()

猜你喜欢

一夜妒花风。吹过栏干第几重。何事封姨情太薄,匆匆。

零落深丛与浅丛。

()

秦淮原接大江流,绮阁还临白鹭洲。五马旌旗曾北渡,八公草木护南州。

夜寒玉漏严城雨,月满铜驼故国秋。江左繁华零落尽,几时王谢更重游。

()

春宵永。兰缸烬。绿窗忽讶花无影。衾嫌薄。眠难著。

起拓蝉纱,腕酥先觉。

()

芦边绽了芙蓉。钓鱼矶上秋风。月色今宵定浓。露华香重。

粉丝偷占芳丛。

()

碧梧坠露惊秋早,罗帏辗转愁难晓。乳乌啼断井栏西,闺中一夜青丝老。

只可闺中伴我愁,乌啼切莫向边州。卢龙碛里征人在,多恐闻时也白头。

()

前年西子湖心,龙舟竞斗争先手。也寻短棹,笙歌丛里,欢同亲旧。

鼓似奔雷,人如簇锦,齐齐翘首。想今年两度,包金切玉,希有事胜前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