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同林义倩游惠觉寺,衲子差可与语,因作葛藤语示之)

沁园春(同林义倩游惠觉寺,衲子差可与语,因作葛藤语示之)朗读

诗词:《沁园春(同林义倩游惠觉寺,衲子差可与语,因作葛藤语示之)》

万法皆空,空即是空,
佛安在哉。有云名妙净,
可遮热恼,海名圆觉,堪洗尘埃。
翠竹真如,黄花般若,
心上种来心上开。
教参熟,是菩提无树,
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
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算五陵豪客,百年荣贵,
何如衲子,一钵生涯。
俯仰溪山,婆娑松桧,
两腋清风茶一杯。
BB48舟去,更扫尘东壁,
聊记曾来。

中文译文:
万法皆为空虚,空即是空,
佛在何处呢。有云称为妙净,
能遮蔽烦恼,海名为圆觉,可洗涤尘埃。
翠竹真如,黄花如般若,
在心中种下便开放。
教导参透,菩提无需树木,
明镜并非台子。在此徘徊消遣。
将人世间的虚幻唤回。
算起五陵的豪客,百年的荣耀,
与衲子相比如何,一碗清贫的生活。
俯仰于溪山之间,松桧树婆娑,
两腋清风,一杯茶。
BB48舟已离去,更扫去东壁的尘埃,
留下记忆曾来过。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陈人杰创作的作品,通过描绘禅宗思想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世间虚幻和现实生活的思考。

诗中第一句“万法皆空,空即是空,佛安在哉”,表达了禅宗的“诸法空相”思想,指出一切事物皆为空虚,没有实质存在,同时提出了“佛安在哪里”的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述了一些佛教概念,如“妙净”、“圆觉”,以及把佛法比喻为翠竹和黄花般若。这些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崇敬和对解脱烦恼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比五陵豪客的虚荣和衲子清贫的生活,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简朴生活的赞美。诗人通过溪山松桧和清风茶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倾慕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离开此地的船只和扫去东壁尘埃的景象,留下了对曾来过的记忆。

整首诗词以禅宗思想为基础,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于虚幻世界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和真实存在的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陈人杰

陈人杰(1218-1243),一作陈经国,字刚父,号龟峰,长乐(今福建福州)南宋词人,同时也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词人,享年仅26岁。他现存词作31首,全用《沁园春》调,这是两宋词史上罕见的用调方式。...

陈人杰朗读
()

猜你喜欢

碧涧重来荐一毛,杉楠喜比往时高。故人地下仍相护,驱逐狐狸赖尔曹。

()

名俊出天然,字近曹娥碑格。何以报他纨扇,馈一筐梅实。

平江暮雨太酸生,江上黯行色。行过松陵古道,得断肠消息。

()

幽斋人迹少,禅翼响疏林。大火方流序,微凉早托音。

乍听分远近,欲觅隐高深。旦夕轩亭外,清机伴我吟。

()

东邻催早耕,西舍呼浸谷。花残蜀鸟啼,春老吴蚕熟。

蚑蚑鞠雪腰,盈盈皤丝腹。剪草架初齐,女郎看上簇。

()

雨润郊原奉豫游,勤民御辇向西畴。摇空翠浪沄沄起,覆垄黄云冉冉浮。

三白降穰占岁稔,两岐擢秀应农讴。伫看比屋连枷动,击壤声中麦有秋。

()

一生踪迹在烟霞,不植条桑不种麻。翠柏斫来青带叶,古藤担去紫垂花。

歌长时引猿窥穴,归晚常乘月到家。笔指云山为活计,那须卮酒祝篝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