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宋代。李好古。清淮北去。千里扬州路。过却瓜州杨柳树。烟水重重无数。柁楼才转前湾。云山万点江南。点点尽堪肠断,行人休望长安。
《清平乐》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李好古。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清淮北去。
千里扬州路。
过却瓜州杨柳树。
烟水重重无数。
柁楼才转前湾。
云山万点江南。
点点尽堪肠断,
行人休望长安。
译文:
清澈的淮河向北流去。
千里之遥,通向扬州的道路。
路过了瓜州,映着杨柳树。
烟雾和水流连绵无数。
柁楼刚刚转过前湾。
云山在江南绵延万点。
一点一点的景色令人心碎,
行人们别再期望长安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旅行途中的景色和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感受。诗的开头,清澈的淮河向北流去,为整首诗词赋予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描述了旅途中经过的瓜州,瓜州的杨柳树在风中摇曳,给人带来一种宜人的感觉。而后,烟雾和水流的景象形成了一种迷离的美感,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
诗的后半部分,柁楼转过前湾,描述了山水之间的变幻。云山万点,江南的美景如诗如画,给人以美好的遐想。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色中,点点景色尽是令人心碎的,让人感叹万千思绪。最后两句表达了行人不再期望长安的情绪,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都城,代表着稳定与安定,而诗中的行人已经放弃了对长安的向往,或许是在旅途中经历了太多的辛苦和困苦。
整首诗词以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旅途中的风景画面,通过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感慨和心境。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美景和心碎的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李好古,南宋词人。生平不详。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知他中年以后仍然不得意,到处流浪。...
李好古。李好古,南宋词人。生平不详。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知他中年以后仍然不得意,到处流浪。
梦游三首。宋代。徐铉。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香濛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春深道路赊。绣幌银屏杳霭间,若非魂梦到应难。窗前人静偏宜夜,户内春浓不识寒。蘸甲递觞纤似玉,含词忍笑腻于檀。锦书若要知名字,满县花开不姓潘。南国佳人字玉儿,芙蓉双脸远山眉。仙郎有约长相忆,阿母何猜不得知。梦里行云还倏忽,暗中携手乍疑迟。因思别后闲窗下,织得回文几首诗。
送任师中通判黄州。宋代。苏辙。一别都门今五年,剧谈精壮故依然。厌居巴蜀千山底,决住荆河十顷田。老去功名无意取,身闲诗笔更能专。黄州无事聊须饮,世俗方今自足贤。
寄汝阴少师。宋代。苏轼。得时行道善知终,猛退如公世罕逢。掷弃浮名同敝屣,保全高节似寒松。文章千古进谟诰,勋业三朝镂鼎锺。见说新堂频燕会,故时宾客定相容。
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宋代。晁补之。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经营似春雨,滋长地中绿。兴来雷出土,万箨起崖谷。君今似与可,神会久已熟。吾观古管葛,王霸在心曲。遭时见毫发,便可惊世俗。文章亦技尔,讵可枝叶续。穿杨有先中,未发猿拥木。词林君张舅,此理妙观烛。君从问轮扁,何用知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