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汝阴湖上同东坡用六一韵)

木兰花(汝阴湖上同东坡用六一韵)朗读

诗词《木兰花(汝阴湖上同东坡用六一韵)》是宋代陈师道所作,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湖面平静,木叶飘零摇曳在广阔的空旷中。
叶底的溪水在低声流淌并回响,如同在叹息。
酒旁的清漏与往昔一同流淌,花丛中,纤细的手轻轻抚摸着朱弦。
风景从指间流逝,如春天的冰一样滑动。
许多事情违背了人的意愿,经常是七八分不如意。
不愿将白发和黄花一同拿起,只希望拥抱清流中明亮的月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湖泊旁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思考。诗中的木兰花象征着寥廓的自然环境,湖平静如镜,空旷而广阔,木叶随风飘零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凄美的氛围。

诗人借景抒怀,他在湖畔饮酒,旁边的清漏声与往昔相伴流淌,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思和怀念。在花丛中,纤细的手抚摸着朱弦,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与伴侣的亲昵之情。

诗中的“风光过手春冰滑”一句,形象地表达了时光的流逝,一切美好犹如指间流过的风景,犹如春天的冰一样瞬息而逝。

接着,诗人抒发了对人生不尽如意的感慨,他说“十事违人常七八”,意味着人们常常会遭遇到七八分不如意的情况,事与愿违。

最后两句“不将白发并黄花,拟下清流揽明月”,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追求。他不愿将自己老去的白发和凋谢的黄花一同带走,而是希望能够拥抱清澈的流水,揽住明亮的月光。这里的白发和黄花可以被理解为衰老和凋谢的象征,而清流和明月则代表清澈、明亮和永恒的美好。

整首诗词以湖泊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它融合了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的表达,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趣和对诗意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陈师道朗读
()

猜你喜欢

我思庐山三十载,喜见虎溪三笑图。远公爱客不爱酒,陶令爱酒无钱沽。

黄冠道人爱谈道,握手顾我成胡卢。乃知古来贤达士,出处自与常人殊。

()

寺倚水云心,如藏万嶂深。窗幽辞路马,林浅宿沙禽。

暮舫归村泊,晨钟扣梵音。偶来诗景在,词翰堕球琳。

()

禾穗累累豆角稠,崧前村落太平秋。熙熙多少丰年意,都在农家社案头。

()

虞后巡宗日,秦王幸岳年。金舆曾此驻,玉检竟无传。

眺日临沧海,凭虚挹紫烟。官松垂御幄,女井幻香泉。

()

平生何意作南游,直为饥驱不自由。天外飞鸢惊昨梦,峰前回雁唤离愁。

再赓汉节君恩重,一笑潘舆喜气浮。惭愧向来三百指,团栾归去更何求。

()

碇手在船功最多,一人唱声百人和。何事浅深偏记得,惯曾海上看风波。

()

丹帢玄襟雪色衫,羽人冠坠不须簪。夜来白露闻清警,却使忧怀百不堪。

()
黑风吹雨出长安,破帽骚骚怯暮寒。
不得之乎成一事,却因而已失三官。
人心天理推详易,世路交情点检难。
白发老人经事惯,教儿只作博投看。
()

拾青紫本一经时,得夫由来信可惊。
美玉固应不未识,千钧何自俗能轻。
马曹寂寞心空在,骥子昂藏骨更清。

()

一骑前导龁且嘶,一骑臂隼控不驰。后骑缘山山蔽亏,奔腾似欲大合围。

中有健者骑指挥,不老非少美鬓髭。耳后鸣镝如饿鸱,草间狐兔潜狉狉。

()
知君多暇豫,山县少追胥。
日晏未鸣鼓,夜分犹诵书。
相思千里外,一见二年余。
锦水连三峡。
()

绿阴春净绣帘空,媚眼金衣调转工。睍睆坐应过白日,閒关疑复诉东风。

迁乔出谷聊相慰,止棘翻花故一丛。莫道君王浑厌听,上林新有鼓簧宫。

()
七十二年翁。
曾客吴中。
清游占断水晶宫。
几度藕花归棹晚,月烟钟。
()
一江涨碧碧於蓝,健橹鸣鹅舳正衔。
才似过都空万马,又惊倚岸阅千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