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樟亭驿楼。唐代。许浑。鲈鲙与莼羹,西风片席轻。潮回孤岛晚,云敛众山晴。丹羽下高阁,黄花垂古城。因秋倍多感,乡树接咸京。
九日登樟亭驿楼
鲈鲙与莼羹,西风片席轻。
潮回孤岛晚,云敛众山晴。
丹羽下高阁,黄花垂古城。
因秋倍多感,乡树接咸京。
译文:
九日登上樟亭驿楼,
品尝鲈鲙和莼羹美食,西风吹起薄席轻。
潮水回涨到孤岛周围,夜幕降临,云彩消散,山峦明朗。
红霞如羽毛般从高阁下降,
黄花垂颈迎接着古城。
因秋天而倍感伤情,故乡的树木与咸京城相接。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上樟亭驿楼时所感受到的美妙景色和深情思绪。诗中通过描写食物、天气和自然景观的变化来传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在诗的开始,诗人描述了自己品尝美食的情景,鲈鲙和莼羹给人一种美味的感觉。接着,他以轻薄的席子和西风暗示着秋天的来临。
接下来,诗人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潮水回涨到孤岛周围,天空的云散去,山峦出现在诗人眼前。然后,诗人用红霞从高阁下降和黄花垂颈来描绘古城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和古老的感觉。
最后,诗人通过因秋天而倍感伤情这一句表达了他内心的思乡之情。他觉得乡村的树木和咸京城相连,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词汇和描写了景色的变化和细节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中通过描绘美食、天气和自然景观的变化,巧妙表达了诗人对美食、自然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景色描写也很细腻,如描述潮水回涨到孤岛周围、云散众山晴等,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诗的结尾对于乡树接咸京的描述,也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色和情感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给人以温暖和思考。同时,诗中用细腻的描写和细节的选择,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鲜活,让读者体验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许浑。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生平酷有王濛癖,此日方知陆井茶。使君为政如泉水,自我来过试雨芽。
天下素心人共照,吾侪雅事会须誇。婆娑夜色忘归晏,一路搴帷听晓鸦。
上饶使君关蓬石永丰使君高贞复邀集观泉亭 其二。明代。何吾驺。生平酷有王濛癖,此日方知陆井茶。使君为政如泉水,自我来过试雨芽。天下素心人共照,吾侪雅事会须誇。婆娑夜色忘归晏,一路搴帷听晓鸦。
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宋代。苏轼。我生固多忧,肉食尝苦墨。轩然就一笑,犹得好饮力。闻君过云龙,对酒两静默。急携清歌女,出郭及未昃。一欢难力致,邂逅有胜特。喧蜂集晚花,乱雀啅丛棘。山人乐此耳,寂寞谁侍侧。何当求好人,聊使治要襋。使君自孤偾,此理谁相值。不如学养生,一气服千息。
偈颂二百零五首。宋代。释正觉。只个家风,八面玲珑。斗柄横而河淡,梦鹤起而巢空。功中退步就位,位里移身借功。灵灵了了处同中有异,湛湛澄澄处异中有同。随宜也机轮宛转,妙应也关捩虚通。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於其中。
红窗迥。宋代。柳永。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忙忙走。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蝶恋花 其一。宋代。陈允平。谢了梨花寒食后。剪剪轻寒,晓色侵书牖。寂寞幽斋惟酌酒。柔条恨结东风手。浅黛娇黄春色透。薄雾轻烟,远映苏堤秀。目断章台愁举首。故人应似青青旧。
道中即事。明代。朱诚泳。步辇乘春古道平,一村才过一村迎。杏花雨细沾衣润,杨柳风和拂面轻。山势东连秦岭阔,河流西下渭源清。前朝胜槩豪华地,知逐沧桑几变更。
明妃曲二首。宋代。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