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寺见元九、刘三十二题名处

感化寺见元九、刘三十二题名处朗读

《感化寺见元九、刘三十二题名处》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微之谪去千余里,
太白无来十一年。
今日见名如见面,
尘埃壁上破窗前。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白居易在感化寺遇见了两位名叫元九和刘三十二的僧人,他们在寺庙的墙壁上题写了自己的名字。白居易感慨万分,因为他曾经被贬谪千余里,并且已经有十一年没有看到太白(指明月)了。然而,今天他在这个寺庙中看到了这两个人的名字,就像是亲眼见到他们一样,让他感到非常欣慰。尘埃落在壁上,破窗前的景象也让他感到岁月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白居易自己曾经历过官场的风波和贬谪,因此对于离乡背井、漂泊异乡的遭遇有着深切的体验。诗中的“微之谪去千余里”表达了他被贬谪的遭遇,而“太白无来十一年”则强调了他长久以来未能见到明月的心境。然而,当他在感化寺看到这两位僧人的名字时,他的心情发生了转变,感受到了名字所带来的亲切和温暖。最后两句“尘埃壁上破窗前”描绘了岁月的流转和景物的变迁,给人以时光荏苒、人事如梦的感触。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事无常、身世离散的感慨。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个体命运与宇宙变化相结合,展现了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沧桑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世间的无常性的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朗读
()

猜你喜欢

溯流湍水上,始到康州城。绕郭皆茅屋,沿崖列戍兵。

寒山烧欲尽,烟瘴午方晴。片棹浮泷去,漓江处处清。

()

隔暑蘋洲近,迎凉欲泛舟。荣从宪府至,喜会夕郎游。

气夺沧浪色,风欺汗漫流。谁言三伏夜,独此月前秋。

()
不是标形虚事持,释迦老子要人知。
拈来放去非他物,运水搬柴事事宜。
()

潞河曲港通渔溪,溪边钓艇春烟迷。晓来拂柳行两岸,绿阴浓处莺声啼。

得鱼不须上城市,沽酒且向篷窗里。一声欸乃下沧浪,月上疏林回船尾。

()

年年相约荔支红,挥扇高谈几老翁。挂绿凝冰知在念,未堪邮寄海船风。

()
黄道初开日月新,容光应不间孤臣。
左螭立近焚香案,右掖名参视草人。
三圣深恩空刺骨,几年归梦已通神。
阿兄念我勤招忆,好为丹炉养汞银。
()

世有文章射雕手,我非其人空对酒。浮白常思椎博浪,悬弧终愧居蓬牖。

昨奉新诗快读时,天花灿烂五云驰。清思妙绪如泉涌,得句应嫌八叉迟。

()
辜负山中月与风,心无城市亦山中。
应嫌猿鹤天机浅,要与几行不肯同。
()
健席高樯梅市路,朱桥绿树兰亭步。
儿时钓游略可记,不料耄年犹此处。
渔歌相和苇间起,菱船远入烟中去。
世间万事等浮云,耐久谁如两芒屦?
()
一分残酒霞,两点愁蛾晕。
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
心情翦彩慵,时节烧灯近。
见少别离多,还有人堪恨。
()

苍苔东晋殿,嘉树六朝馀。叶向春风老,声飘秋雨初。

虚堂清磬断,高枕客情疏。遥想山中夜,长吟一草庐。

()
忧居五十载,陆子最堪悲。
恽独非人子,而云有既时。
()
横挑布袋压乌藤,笑里藏刀极可憎。
铁奉化人浑是铁,如何容得这般僧。
()

千顷烟波一亩池,柳堤收得小涟漪。谁家堤外寻幽去,渐渐歌声入渺瀰。

()
诗坛传檄未应虚,忍负东君自作疏。
急急花前岩下看,横斜浅浅两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