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塞下曲朗读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中文译文:
蕃州部落能够安宁,早晚驰骋在黄河弯曲处。
燕歌声未断,野鸿飞越边境,牧马群嘶声中边草变绿。
秦朝修筑的长城已经摧毁殆尽,汉武帝北上攻打单于的台。
古代的战争征讨从未有尽头,如今天兵又再次归来。
黄河东流曲折无常,沙场上埋葬了无数悲愤之情,何时才能终结?
蔡琰没有去做胡笳的制作,苏武归来时手持汉家的节旗。
为了回报如今的雄猛都护,匈奴暂且不要再来侵扰。
请在塞北阴山的石壁上题字,愿与燕然车骑的功绩相比拟。

诗意和赏析:
《塞下曲》以叙事的方式表达了对边塞战争的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地区的景象和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的开头,描述了蕃州部落得到了安宁,可以自由地在黄河曲线处驰骋猎狩。然而,燕歌声未曾停息,野鸿仍然飞越边境,牧马嘶鸣,边草依然是绿色的,这展示了长期的战乱和边塞地区的不安定。

接着,诗中提到了秦朝修筑的长城已经摧毁,汉武帝北上攻打单于的台。这些历史事件表明了古代边塞的征战与争夺。然而,诗人指出,古来的征战从未有尽头,即使在今天,天兵依然会归来,战争依然没有结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黄河的奔流和边塞的沙场,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无尽的悲愤之情。蔡琰和苏武作为历史人物的引用,突出了对国家忠诚和对和平的追求。

最后,诗人以一种豪情壮志的口吻,希望在塞北阴山的石壁上题字,以表达自己对燕然车骑(指代勇猛的战士)的敬佩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希望自己的功绩能够与燕然车骑相媲美,展示了对国家荣耀和英雄气概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争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展示了对战乱的痛苦与对国家的挚爱。诗中的豪情壮志和对英雄的赞颂,凸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其刻画了边塞地区的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对和平的追求。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独特,富有激情和豪情,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朗读
()

猜你喜欢

缺齿老胡不敢说,一夜谩天三尺雪。神光初只立齐腰,大地到今寒彻骨。

寒彻骨,金刚扶起泥人佛。樵歌渔唱乐升平,灵芝瑞草年年出。

()

潇洒吴夫子,搆轩山县中。何曾知大暑,每到便清风。

林影乱不定,泉声咽复通。微吟倾白酒,日月任西东。

()
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
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
()
回车已驾衡门下,将去复留情不舍。
举家欲语畏郎嗔,独自登车无送者。
吞悲惟恐路人知,默默还思初嫁时。
父母殷勤受明礼,良媒宛转来通辞。
()
王师竞下九天来,□瓮江城一战开。
盖世荣华□不□,满船同籍送车台。
()
侵晨盥栉起,爽气随凉飚。
曳杖踏露草,不觉路已遥。
水清出沙嘴,烟白横山腰。
致爽列群岫,不待西山招。
()
先生邂逅龙亭日,多少云仍满世间。
千古典谟文独记,九流毫发事相关。
代庖阿堵名尤重,制甲防边职未閒。
只与道人为鹤帐,始能清梦绕湖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