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春游乐二首。唐代。李端。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诗词的中文译文:
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
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
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春天游览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春光和深情的相思之情的描绘。
首两句描述了游童和倡女手持苏合和蒲葵扇,象征着春天的欢乐和繁荣。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初日映照城市的景象,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和相思之人在初见时的心情激动和思念之意。
接着的两句描述了褰裳踏露草和理鬓回花面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享受和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爱人美貌的赞美。
下面的两句述说了薄暮时分,作者与相思之人分别,但留下心情和感情在这美丽的地方。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柘弹连钱马和银钩妥堕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爱人离去的留恋之情。
最后的两句表达了在采桑的春天路上、踏草的夕阳中,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展现了作者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的态度,希望明天若能再次相见,情感可以像云雨一样永恒。
整首诗以春日游玩为情景,以写景抒怀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春光和思念之情的描绘,同时通过描写各种细节,表达了对爱人美好的回忆和希望的表达。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李端。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送刘佥宪之湖广提调学校。明代。杨荣。荆楚在南服,土旷民物稠。承平几百年,俗化追虞周。庠序育英俊,教养恩惠优。近来振铎者,学政殊未脩。圣明急先务,夙夜廑此忧。大廷纶音降,俊彦旁敷求。分命典文轨,因时振风猷。刘君我同志,学行谁与俦。历仕三十年,白发今满头。鹗荐惬舆论,经邦有深谋。伫看扬英声,飞隼横九秋。劝惩肃规矩,昏惰无逸游。坐令小大材,异日咸可收。巍巍衡阳山,瀰瀰江汉流。勖哉全令德,声望同久留。
秋日江居写怀(七首)。明代。高启。风尘零落旧衣冠,独客江边自少欢。门巷有人催税到,邻家无处借书看。野虫催响天将夕,篱豆垂花雨稍寒。终卧此乡应不憾,只忧飘泊尚难安。¤
和林梅臞西淙瀑布图韵。宋代。胡仲参。瀑驶惊风雨,危悬峭壁前。临流清客耳,入夜搅幽眠。旁是龙为庙,高疑山有仙。一尘飞不到,长似九秋天。
绮怀。清代。黄景仁。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