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浮石山崇福寺上方题壁

夜宿浮石山崇福寺上方题壁朗读

夜宿浮石山崇福寺上方题壁

窈窕寻支径,萦纡度密林。
岸回溪更驶,峰转坞逾深。
僧梵云边寺,钟鱼竹里音。
解鞍生妙兴,倚槛净烦襟。
永夜凉飙动,初秋爽气侵。
岩空寒溜滴,壁静候虫吟。
香篆窥孤宿,灯花伴独斟。
不谙尘外趣,谁识此时心。

中文译文:
在浮石山崇福寺上方夜宿

寻找一条幽深的小路,曲曲折折穿过茂密的森林。
溪水回绕着岸边,船只穿越峰峦之间的港湾。
僧人的诵经声从云边的寺庙传出,钟声伴随着竹林的和鸣。
解下马鞍,心生奇妙的感觉,倚在栏杆上,净化烦躁的心绪。
永夜中凉爽的微风起伏,初秋的清新气息渗透而入。
岩石中空虚的滴水声,壁上静静等待着虫鸣。
透过香烟的氤氲,窥视孤独的住所,灯花陪伴着独自品茶。
不了解尘世的纷扰,有谁能够理解此时的心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夜宿浮石山崇福寺上方的情景。诗中描绘了作者穿越茂密森林寻找通往寺庙的小径,船只行驶在回绕的溪水中,峰峦之间的港湾转角处更加深邃。在云边的寺庙中,僧人的诵经声和钟声与竹林的和鸣相伴,给人以静谧和宁静的感受。

诗中的解鞍生妙兴,倚槛净烦襟表达了作者在此时的心境,抛开了外界的烦恼,心灵得到了净化和舒展。在永夜中,清风拂动,初秋的爽气渐渐逼近,带来了凉爽的感觉。岩石中空虚的滴水声和壁上静静等待虫鸣的场景,强调了夜晚的宁静和寂静。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作者透过香烟的氤氲窥视孤独的住所,点亮的灯花陪伴着他独自品茶。诗人表达了自己与世隔绝的境界,不为尘世的喧嚣所动,只有那些真正理解内心情感的人才能理解此刻的心情。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心境,表达了作者追求宁静与内心净化的愿望。在繁忙的尘世中,作者寻找到了一片宁静之地,抛开了尘世的纷扰,与自然融为一体。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敏感和体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宁静,还能体悟到作者对内心追求的深思和渴望。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内心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对生活和内心境界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喻良能

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喻良能朗读
()

猜你喜欢

丝丝柔蔓,层层密叶,绿锁柴门小院。朦胧残月挂林稍,早已是、牵牛开满。

一天凉露,半篱疏影,缥缈银河斜转。枉将名字列天星,任织女、相思不管。

()

五朵青莲簇翠鬟,峨峨一朵涌中间。近来若个宗风彻,至此方知佛日闲。

采菊梵仙归洞去,踏花狮子自空还。法身宝塔门门现,毕竟游人未到山。

()

深沉院落隔嚣尘,夜静高悬月一轮。芍药栏边藏祖意,葡萄架里露天真。

契机且共论诗酒,忘我何妨互主宾。闻说台山蓦直路,明朝不必问前津。

()

清昼梵风传磬,中宵禅月满床。声色是我得会,色声与我两忘。

()

平原极目四围宽,篱栅村村夕照寒。童牧烧残荒草黑,斧樵声入野云乾。

濯缨亭畔遗碑在,万柳塘前落叶残。欲吊旧游人迹杳,断冰流水咽危滩。

()

阿齐一笑龋其齿,行傍几案貌甚美。十年婚宦有此女,那能对之阙欢喜。

常令失想梦亦笑,如此妙诣岂有理。有时对镜自呼狗,亦或抱枕认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