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是宋代徐钧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场景,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奋斗的思考。
中文译文:
裂麻已沮延龄相,
抗疏能全陆贽生。
为国重轻关一语,
谁云七载噤无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裂麻、延龄相、抗疏、陆贽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一种深沉的氛围。裂麻象征着国家的分裂和动荡,延龄相则表明时光的延续和人们的衰老。相比之下,抗疏显得更加重要,它代表了对国家危机的抵抗和努力。陆贽生是在表达一个人的意志力和坚持,他能够在困境中存活下来。
诗中的“为国重轻关一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切。这句诗意味深长,暗含着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决策和言论。作者认为,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言语,也可能承载着国家的兴衰荣辱。
最后两句“谁云七载噤无声”,表达了作者对沉默无言的不满和反思。这句诗指出,七载的沉默并不代表没有声音,而是暗指了被压抑的心灵和被束缚的言辞。作者希望能够唤醒人们,引起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行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奋斗的思考。裂麻、延龄相、抗疏和陆贽生等形象的运用,使得诗词中蕴含了深刻的意义。通过这首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能动性的强调。
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韵赋十诗送赵然然。元代。方回。扬雄论立师,始于书一卷。曾子贯忠恕,本无书可传。赵子足著述,古今妙贯穿。考诸领袖间,深衣有表撰。
静坐。唐代。齐己。绳床欹坐任崩颓,双眼醒醒闭复开。日月更无闲里过,风骚时有静中来。天真自得生难舍,世幻谁惊死不回。何处堪投此踪迹,水边晴去上高台。
和方虚谷上南行十二首 其七 过牛矢岭。元代。陈栎。坡觅牛矢路,公渡牛矢岭。遂令污秽地,居然化清境。令代曹子方,陈三延癞颈。何时蹑吾履,迢迢山路永。
闻茉莉香 其一。南北朝。邹浩。日收炎照沈沈去,月放凉光冉冉回。茉莉一如知我意,并从轩外送香来。
送庶吉士吴俨养疾南还。明代。程敏政。一舟遥出潞河浔,赐告南还喜不禁。吟望铜官秋屐远,梦回天禄夜灯深。青年暂赋思归引,白日长萦恋阙心。屈指重来身更健,春风双佩入词林。
乙未八月避地前湖三首 其一。元代。王逢。两地初雠杀,全家屡死生。守臣无大过,雄长自相争。魑魅阚当屋,鸺鹠啼过城。前湖落木外,排难愧齐卿。
王家营。清代。萧培元。危岸高千尺,人家岸下多。楼头平赤堰,屋脊走黄河。露冷菘盈圃,霜高豆满坡。晓来车马骤,去去听骊歌。
勉子读书。宋代。赵崇泞。男儿立志要崚嶒,莫与闾阎较重轻。一寸光阴无放过,十年灯火夙修成。学疏达境还堪愧,道在穷途亦可亨。未必儒冠能见悮,书窗努力继芳声。
阴山雪。元代。陈泰。汉家将军愁失道,阏氏半夜双蛾老。祁连千丈酸风高,日日毡车翻海涛。谁怜中郎齿如戟,谁怜昭君发如漆。
宫词十首 其八。宋代。卢秉。迎春新燕尾纤纤,拂柳穿花掠翠檐。问道蕊宫三十六,美人争为卷珠帘。
题越王台。唐代。崔子向。越井岗头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古木多年无子孙,牛羊践踏成官道。
中秋双镜楼与诸子玩月。明代。释函是。云里高楼结构成,凭栏一望万峰晴。移床且待黄花盛,玩月先当白露清。阶下牡丹新影瘦,檐前湖水叠波泓。颓龄赖有良宵乐,数尽长空过雁声。
点绛唇。宋代。廖行之。玉树芝兰,冰清况有闺房秀。画堂如昼。相对倾醇酎。合_同牢,二姓欢佳耦。凭谁手。鬓丝同纽。共祝齐眉寿。
次韵张汉卿梦庵十八咏 其六 山房。宋代。史浩。平生安乐地,不受利名煎。其中一空洞,寥寥无色天。
山海关。清代。吞珠。万堞苍茫横渤海,群峰环抱拱神州。松涛乍撼金城动,蜃气遥连紫塞浮。险辟雄关增壮势,寒侵细草入边愁。当年百战分争地,何幸升平翠辇游。
听说南中蟒事。宋代。释文珦。蟒身漆黑蟒首红,蟒来动地起狂风。惭愧蜑巫能制蟒,床头开柙放蜈蚣。
隐君家在越江边,烟雨江村绕舜田。玉树郎君宜采服,紫荆兄弟正青年。
山云晓闇读书屋,湖水春明载酒船。何日重来伏龙下,参同契里问神仙。
丁酉二月二日访仲仁仲远仲刚贤昆季别后赋诗以谢。元代。高明。隐君家在越江边,烟雨江村绕舜田。玉树郎君宜采服,紫荆兄弟正青年。山云晓闇读书屋,湖水春明载酒船。何日重来伏龙下,参同契里问神仙。
八角雕花幡石一块饷暟东白善世。明代。程敏政。云根谁凿竖经幢,流落真同客异邦。几见白莲驮象马,却埋苍藓混珉矼。三生梦觉诗仍在,八角盘坚意久降。舍赠幸逢东白老,看渠磨拭对禅窗。
行香子·述怀。宋代。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试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唐代。陆复礼。 春仲令初吉,欢娱乐大中。皇恩贞百度,宝尺赐群公。欲使方隅法,还令规矩同。捧观珍质丽,拜受圣恩崇。如荷丘山重,思酬方寸功。从兹度天地,与国庆无穷。
直宿南宫三首。宋代。杨万里。今年秋暑更禁他,无计商量柰热何。一霎飘萧凉一日,雨来销得几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