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宋代。释正觉。面孔何如,雪发霜须。秋明月窟,春发冰壶。妙尽还移步,功忘聊放锄。拈来随处成宗要,向道斯人德不孤。
诗词:《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高僧释正觉所作,描绘了禅修者的形象和境界。诗中通过描绘禅修者的面容和头发,展现了他们对世俗尘嚣的超越和内心的宁静。
诗中提到“面孔何如,雪发霜须”,表达了禅修者身处于岁月的冲刷之下,白发和皱纹如同雪和霜,显现出岁月沉淀的智慧和深度。这种形象也寓意着禅修者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达到超越尘世的境地,拥有超越尘俗的洞察力。
接下来的两句“秋明月窟,春发冰壶”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禅修者内心的清净和超脱。秋天明亮的月亮和春天冰壶中的花朵都是纯净和明亮的象征,暗示禅修者的心境如同这些清净的景象一般,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超越。
后两句“妙尽还移步,功忘聊放锄。拈来随处成宗要,向道斯人德不孤”描述了禅修者对修行的态度。禅修者通过修行使自己的智慧和悟性得到了开发和提升(妙尽还移步),但他们并不执着于修行的成果,而是将修行的成果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拈来随处成宗要)。禅修者追求的是道的真理,他们的行为和品德与道不相悖(向道斯人德不孤),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追求。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自然的景象,抒发了禅修者对禅道的追求和境界,通过对禅修者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他们超越尘世的智慧和内心的宁静,以及对道的追求和品格的高尚。
龟堂独酌二首 其一。宋代。陆游。幅巾萧散饯馀龄,江左诸贤可乞灵。护枕小屏图紫阁,映窗矮卷写黄庭。旷怀与世元难合,幽句何人可遣听。一酌兰溪遗万事,时看墙底卧长瓶。
边上晚秋。唐代。杜牧。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淮南行二首。宋代。曹勋。人去宫门寂,丹成宝鼎空。砌下苔钱紫,庭中霜叶红。思君听松籁,精魄上高穹。
春日杂兴二十七首 其四。明代。陆深。种成修竹倚云看,新筑方塘漾翠寒。一夜落花风信急,隔溪吹折钓鱼竿。
楼上偶题。唐代。唐彦谦。尘土无因狎隐沦,青山一望每伤神。可能前岭空乔木,应有怀才抱器人。
四禽图。明代。李东阳。春山泼黛青淋漓,山际春禽双画眉。山光物色两浓淡,苦欲问春春不知。古来尤物皆成怪,谁遣山禽入图画。西京京兆今不归,林郎为了风流债。
五十自寿集唐五十首 其四十五。清代。瞿士雅。原上人侵落照耕,不妨閒看不妨行。山光积翠遥疑逼,水面无尘晚更清。蕃草席铺枫叶岸,绿杨风送小莺声。适情处处皆安乐,但觉尧天日转明。
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唐代。刘禹锡。玉马朝周从此辞,园陵寂寞对丰碑。千行宰树荆州道,暮雨萧萧闻子规。
仲夏入园中东陂。唐代。储光羲。方塘深且广,伊昔俯吾庐。环岸垂绿柳,盈泽发红蕖。上延北原秀,下属幽人居。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虚。此乡多隐逸,水陆见樵渔。废赏亦何贵,为欢良易摅。且言重观国,当此赋归欤。
南乡子·病枕不成眠。清代。朱孝臧。病枕不成眠,百计湛冥梦小安。际晓东窗鹈鴂唤,无端,一度残春一惘然。歌底与尊前,岁岁花枝解放颠。一去不回成永忆,看看,唯有承平与少年。
哭羽甫家兄 其三。明代。李之世。情深能寓淡,交泛雅存真。月旦归时彦,风期迈古人。江山留韵事,石火妒閒身。惟有它生愿,莲花定结邻。
五月望日赴紫宸谒待旦假寐。宋代。刘攽。半夜北风凛凛寒,倒衣惊问紫宸班。云容不辨阴晴际,月色犹迷爽晦间。偏喜鸣鸡识钟漏,正怜残梦失江山。濯缨簪笔初无补,空愧纷纷数往还。
甲寅八月望儿生,赋答诸亲友。清代。林占梅。鬓毛将见白,惭愧乍悬弧。半老篁添笋,中年鹤哺雏。谬褒池上凤,敢比掌中珠。欲种儿孙福,心田是远图。
题鹤亭所藏马图。元代。张雨。九霄天马俱龙种,四十万蹄云锦斑。一自渔阳鼙鼓后,不知几个到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