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五十首。宋代。释心月。然灯之前,六六三十六。然灯之后,九九八十一。数目甚分明,因甚数不出。数得出,弄到弥勒下生,依旧杳无消息。
诗词:《偈颂一百五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心月
诗意和赏析:
《偈颂一百五十首》是宋代释心月所作的一首诗词。诗中通过对灯的变化进行描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追求的思考。
诗词以灯为象征,通过灯的前后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在灯之前,数目是六六三十六,而在灯之后,数目则变为九九八十一。这种变化非常明显,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却很难被把握。诗中提到“数得出,弄到弥勒下生,依旧杳无消息”,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我们能够计算出其中的变化,也无法得知其中的奥秘和终极的答案。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追求。作者将灯的变化与人生的起伏相对应,暗示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和世间万物的无常性。同时,作者也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生命和追求的思考,通过灯的比喻,倡导人们在追求真理和境界的过程中,要保持谦逊和虚心,不要迷失于表面的现象和数量的变化之中。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象征手法,传达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通过对灯的描述和人生的对比,诗中蕴含了对于人生无常和追求的深刻思考,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释心月。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题新刊聆风簃诗集。近现代。钱钟书。良家十郡鬼犹雄,颈血难偿竟试锋。失足真遗千古恨,低头应愧九原逢。能高踪迹常嫌近,性毒文章不掩工。细与论诗一樽酒,荒阡何处酹无从。
五日钱使君招同蒋文学署中小酌时方忧旱。明代。卢龙云。郡阁逢多暇,庭槐逗远风。天涯三夏半,客里一尊同。艾叶迎杯绿,榴花入座红。因思云汉语,废酒意忡忡。
谢七十赠诗诸君。清代。郑孝胥。俯仰漏将尽,踽踽犹夜行。夜行何时息,所期晦复明。友朋颇见哀,赋诗勉艰贞。用意虽渊默,动天如雷声。愿君莫轻言,相望实与名。
支离。清代。黄遵宪。举鼎膑先绝,支离笑此身。穷途竟何世,馀事且诗人。技悔屠龙拙,时惊叹蜡新。剖胸倾执血,恐化大千尘。
杏花白鹇。宋代。李之仪。朝来雨过发妖妍,向日枝头雪作团。缟练长拖轻洒墨,不须将作两般看。
送归善郑主簿。宋代。刘克庄。境胜多遗迹,州贫异旧闻。雌堂方致士,矮屋可烦君。黄放无遐迩,朱勾有惰勤。岭民如见问,白首布襦裙。
客中七夕。明代。唐秩。昨夜江中雨洗车,梦回宫禁忆东华。化生盆里曾留种,乞巧楼前未散花。鸟鹊已成天上路,江山还隔海边家。无情离别心何许,要借当年奉使槎。
和乐天寻郭道士不遇(昔尝为僧,于荆州相别)。唐代。元稹。昔年我见杯中渡,今日人言鹤上逢。两虎定随千岁鹿,双林添作几株松。方瞳应是新烧药,短脚知缘旧施舂。为僧时先有脚疾。欲请僧繇远相画,苦愁频变本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