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

深居朗读

《深居》是宋代释文珦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深居谢交游,积叶任埋径。
在深居中感谢拒绝交游,积厚的落叶任由它们覆盖小径。
诗意:作者自愿深居山中,拒绝世俗的纷扰,宁静地生活。他不畏惧孤寂,乐于与大自然为伴。

澹然忘所营,为是疏懒性。
心境宁静,忘却一切世俗的事务,这是我的懒散本性。
诗意:作者在山居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并表达了对繁杂事务的漠不关心,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选择。

已达身本虚,宁忧室垂罄。
我已经领悟到人生的本质是虚幻的,不愿为家室的贫困而忧虑。
诗意:作者认识到人生的本质是无常和虚幻的,他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担忧。

时於泉石间,信意成短咏。
在泉水和岩石之间,时常写下自己真挚的感受,成就短小的诗篇。
诗意:作者常常在山间的泉水和岩石之间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以简短的诗篇表达内心的情感。

于以写吾情,渔樵或相命。
因此,写下我内心的情感,或许会成为渔樵之人的命运所系。
诗意:作者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诗篇可能会与渔樵等平凡的人命运相交织。

一皆用其真,鲁鱼事参订。
每一首诗都真实,有时会参考《鲁鱼事》的篇章。
诗意:作者写诗坚持真实,有时借鉴《鲁鱼事》的创作手法,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犹不拘四声,岂复疑八病。
尽管不拘泥于四声韵律,却无须担心八股文的束缚。
诗意:作者不受严格的韵律限制,不拘泥于平仄音调的要求,也不用担心被八股文的格式所束缚。

难入时人耳,独许山鬼听。
难以打动时人的耳朵,只愿让山鬼独自聆听。
诗意:作者认为自己的诗很难引起现世人的关注和赞赏,而只愿意让山鬼独自聆听,这也表达了他对世俗评价的超脱态度。

生来妄想绝,禅心本清净。
生来就没有妄想,禅心本来清净。
诗意:作者天性淡泊,没有妄想的杂念,内心本来就是清净的。

断不重出山,此志寔先定。
决不会再次离开山居,这个志向已经确定。
诗意:作者决心坚守山居生活,不再次离开这片山林,他的志向已经确定下来。

《深居》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选择深居山林的生活方式,拒绝世俗繁华的交游,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他淡泊名利,不为物质贫困所忧,以自由自在的心态生活。作者在山间感悟人生虚幻的本质,通过写诗表达真实的情感,与普通人的命运交织。他不受韵律和格式的束缚,写下真挚的诗篇,虽难以打动时人的耳朵,却愿让山鬼独自聆听。作者坚守山居生活,不再离开,这是他坚定的志向。

整首诗词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表达了作者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他通过山居生活和写诗来寻找真实和清净,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邃而优雅的意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

释文珦朗读
()

猜你喜欢

莫予我衣,衣于公府。

我归遭雨,我不以为苦也。

()

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

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归客衡门外,仍怜返景幽。

()

翳翳萤影微,札札虫羽振。一雁从西来,坐觉秋事进。

漫游亦何有,所得雪满鬓。老我一卷书,风灯剔凉烬。

()

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只有羸兵填渭水,

终无奇事出商山。田园已没红尘内,弟侄相逢白刃间。

()

忽闻此日清溪侣,何处深潭应浅陂。流水放歌还胜事,春风击棹更童儿。

不辞海上神仙酒,亦有山中野老诗。万里羊裘虽自得,等闲不羡钓鱼矶。

()

相门贤裔圣门儒,锦席葩罗庆合符。
天敛沉阴输瑞霭,月衔清影照冰壶。
鸾胶密应锵金奏,麟脯何妨荐玉腴。

()
兴在江湖万里间,洿池一曲岂能安。
今朝来我西湖上,眼底陡惊天地宽。
()
九曲池头三月三。
柳毵毵。
香尘扑马喷金衔。
涴春衫。
()
一水一溪门,溪门云复屯。
珍禽转乔木,幽鹿走荒榛。
雨脚拖平地,稻畦扶远村。
高城半颓缺,兴废事休论。
()

西湖湖头月满天,骑驴夜踏孤山颠。翠禽啼断不成梦,令人苦忆罗浮山。

()
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
鹊鸦依空墙,蠨蛸已在户。
君行阅三岁,确战亦云苦。
新衣本自绽,故裳复谁补。
()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旱蝗蔽土翳云空,遥想驱驰逐转蓬。
端坐赖君酬一饱,老颜可讳发惭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