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门城望五首

涌金门城望五首朗读

《涌金门城望五首》是方回的作品,描绘了金门城内外景象,表达了对繁华的思考和对时光变迁的感慨。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涌金门城望五首

萧条垂柳映枯荷,金碧楼空水鸟过。
略剩繁华犹好在,细看冷淡奈愁何。
遥知堤上游人少,渐觉城中空地多。
回首太平三百载,钱王纳土免干戈。

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金门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繁华兴盛与冷淡萧条的观察和感慨。诗中借助垂柳映照枯荷的形象,描绘了城市的凋零景象,金碧楼中空无一物,只有水鸟飞过。尽管繁华还略有残存,但细细观察,却感到冷冷清清,令人忧愁。诗中还提到堤上游人稀少,城中空地却逐渐增多,暗示着城市的衰败和人口减少。最后,回首太平盛世已经持续了三百年,钱王纳土使得国家免于战乱。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兴盛与衰落,折射出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通过描绘城市景象中的细节,作者表达了对繁华背后虚幻与脆弱的思考。垂柳映照枯荷的景象,形象地展示了城市的凄凉和荒芜,金碧楼的空无也象征着富丽堂皇的表象下的空虚。诗人通过对城市的观察,寓意人们对物质繁华的追逐,以及这种繁华背后的虚幻和空洞。在城市的繁华与冷淡之间,诗人感到愁绪缠绕,思考着这样的变迁和无常。诗的最后提到太平盛世已经持续了三百年,钱王纳土使得国家免于战乱,这是对太平时期的回顾,也反映了历史的长河和变迁的无常。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景物的描绘和对城市变迁的观察,传达了作者对兴衰荣辱的思考和感慨。通过对城市景象的细腻刻画,诗人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历经风雨的城市,感受到其中的凄凉和冷漠。整首诗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引发人们对繁华与衰落的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

猜你喜欢

稻田渴水十日晴,水车踏转如雷鸣。老夫中夜喜不极,睡觉枕前闻雨声。

()
风枝露叶有馀清,转盼还从玉笋生。
愿得此君长在眼,子猷虽老未忘情。
()

小院春风不老。鹊碧霓裳缥缈。雪脸间朱颜,各自一般轻妙。忒掉。忒掉。真个一双两好。

()
草绿露沾衣,草衰风切肌。
物情非作异,人意强生疑。
岐动杨朱泣,丝添墨子悲。
知之何太晚,徒自泪淋漓。
()

小郡秋江上,新恩别驾中。封圻兼岭海,襟带尽西东。

驱马朔风疾,佩刀寒色雄。长途日未暮,邦国急论功。

()

禾落西风黄叶飞,子卿无信雁来迟。
凄凉自笑刘思父,慷慨难追杜牧之。
归兴十分浓似酒,愁肠一缕乱如丝。

()
倚马挥万言,跨驴哦一字。
迟速不须论,纫云看奇思。
()

红叶黄花秋又老,疏雨更西风。山重水远,云闲天淡,游子断肠中。
青楼薄幸何时见,细说与、这忡忡。念远离情,感时愁绪,应解与人同。

()
出门纵步细哦诗,正是山中多景时。
顾我於兹诗有兴,流莺百啭最高枝。
()

僧去焚香白昼空,客窗斜掩楝花风。黄鹂舌结春归尽,烟雨满林闻郭公。

()

草木传真笔力高,戴嵩牛在一秋毫。
此行莫拟天台去,忍作孤僧过石桥。

()

钧天毕奏日方中。既醉欢声动。云章傍衮龙。飙势翔威凤。

万方安乐兴嘉颂。

()
雨余花点满红桥,柳雪粘泥夜不消。
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又如遥。
()

笛声吹起南湖水,散作奇葩江园里。
被春收入玉照堂,不逐余芒弄红紫。
一春开霁能几时,江梅正多人来稀。

()

虬枝十丈老槎枒,迸出烘天万朵霞。惜我来迟春已暮,东山开过木棉花。

()

寒威逗晓入帘栊,乱雨天花帝释宫。皓皓易污休拥彗,纷纷何似祗从风。

能文谁复延枚叟,乘兴真宜访戴公。老去映书无眼力,夜阑惟喜月当空。

()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