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许村

过许村朗读

诗词:《过许村》
朝代:宋代
作者:方回

中文译文:
长安才上堰,
风物似微饶。
野老能相认,
轻船不待招。
炊菱开甑热,
秤鲫满篮跳。
偶前樽中物,
何为靳一浇。

诗意和赏析:
《过许村》是宋代文人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诗人经过许村的情景,以及一些生活琐事,展现了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的开篇写道:“长安才上堰,风物似微饶。”长安是古代中国著名的都城,这里指的是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堰上,堰是水利工程中用来调节水流的设施。风景宜人,微风拂面,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接下来描述了一个乡村场景:“野老能相认,轻船不待招。”诗人在这个乡村遇到了老人,他们能够相互辨认,也表明了乡村生活的相对简单和纯朴。诗人在这里还提到了一艘轻船,这艘船并不需要被招呼就自动驶过来,暗示着水乡的宁静和独特的风景。

接下来的两句:“炊菱开甑热,秤鲫满篮跳。”描述了炊事场景。炊菱是指煮菱角,甑是指煮食用米的容器。诗人描绘了煮菱角的热气腾腾的画面,以及称量鲫鱼的情景。这些细节展示了乡村的生活状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最后两句:“偶前樽中物,何为靳一浇。”诗人提到“樽中物”,指的是酒中的物品,也许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或者是诗人在旅途中携带的物品。靳一浇是一个人名,可能是与诗人有某种情义的朋友。这句话暗示了诗人对友情和美食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舒适的乡村环境,唤起读者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

猜你喜欢

我昨既赋白兔诗,笑他常娥诚自痴。
正值十月十五夜,月开冰团上东篱。
毕星在傍如张罗,固谓走失应无疑。
不意常娥早觉怒,使令乌鹊绕树枝。
()

屹立苍崖碧水横。嵌空石洞瞰山城。铁棋果是真仙迹,要与先生试一枰。

()

帝念切民生,銮舆冒暑行。绕堤翻麦浪,隔柳度莺声。

万姓资疏浚,群工受准程。圣心期永定,河伯助功成。

()
到老能逢几度春,直须饮量强增分。
吟情无际共芳草,游思难收如乱云。
还见春风与桃笑,却教人意叹芝焚。
妖红烂白方争赏,疏竹休夸号此君。
()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四生六道。

()

枫叶萧萧雨乍晴,悲秋偏爱集同声。东南信美忘宾主,词赋争雄总弟兄。

节逼重阳萸已熟,露漙三径菊初荣。传杯忽动登高兴,把袂多含送远情。

()

昔年携洱赴闽京,此日深儿尚未生。
今日携儿收叔骨,一如当日共伊行。

()
别后相惊两鬓霜,可怜梅蕊为谁芳。
台头日暖分三色,林下风清共一香。
正烂熳时游不足,忽离披去乐难常。
殷勤手拆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
()

嘉荐既陈,祀事孔明。闲歌在堂,万舞在庭。

外则尽物,内则尽诚。凤笙如闻,歌其洁精。

()

高升紫极上,独步金阙前。琼佩响灵风,羽服凝紫烟。

瑶池锡嘉宴,济济来群仙。坐我八景舆,授我鸿宝篇。

()

莫将铅粉匣,不用镜花光。一去边城路,何情更画妆。

影销胡地月,衣尽汉宫香。妾死非关命,只缘怨断肠。

()

我有安乐窝,春风方寸地。收拾早归来,此中有深味。

()

一别相逢十七春,颓颜衰发互相询。
江湖我再为迁客,道路君犹困旅人。
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

()

千龄期运到如今,古佛更生愿力深。鼎铸万方陶冶地,灯传一点圣贤心。

全机径度曹溪水,大地同沾傅野霖。从此不须忧岁旱,桑麻处处树阴阴。

()

江淹不怨别,陶令欲披襟。为接远公话,俱生无住心。

林枝却飞盖,涧溜写鸣琴。从此猿鸟迹,翛然不可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