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吉父六绝。宋代。杜范。饮啄於人似有缘,又将尘面对瞿昙。儒冠未必非相误,时听钟声静夜参。
诗词:《和高吉父六绝》
朝代:宋代
作者:杜范
中文译文:
饮啄於人似有缘,
又将尘面对瞿昙。
儒冠未必非相误,
时听钟声静夜参。
诗意:
这首诗是杜范和高吉父亲的六绝诗。诗人借饮酒和抚琴的场景,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命运的无常。诗人将自己身处尘世的境遇与修行者瞿昙对面而坐的景象相对照,暗示人与佛之间有着某种共通之处。诗人认为儒冠并不一定能够分辨出人的真实,时光流转,只有在静夜里聆听钟声,才能参悟人生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饮酒和抚琴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诗中的"饮啄於人似有缘"一句,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相遇的偶然性。"又将尘面对瞿昙"一句,将诗人自己与修行者瞿昙相对照,暗示着人与佛之间的某种共通性。"儒冠未必非相误"一句,提醒人们不要过于相信外表的形象,以免误解他人。最后一句"时听钟声静夜参",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倾听心灵的声音,以求对人生和命运有更深的参悟。
这首诗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展示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人生的反思和对佛教修行的借喻,诗人通过自然意象和哲理思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命运的无常,以及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超越外表形象的重要性。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使读者在静心品味中得到启迪。
(1182—1245)宋台州黄岩人,字成之,号立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极言台谏失职之弊。理宗嘉熙二年知宁国府,发粟赈饥,镇压两淮饥民反抗。还朝,累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数上疏抨击朝政积弊。淳祐四年,擢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拜右丞相,上书言五事,继又上十二事,条陈当朝利病,提出为政主张。卒谥清献。有《清献集》。...
杜范。(1182—1245)宋台州黄岩人,字成之,号立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极言台谏失职之弊。理宗嘉熙二年知宁国府,发粟赈饥,镇压两淮饥民反抗。还朝,累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数上疏抨击朝政积弊。淳祐四年,擢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拜右丞相,上书言五事,继又上十二事,条陈当朝利病,提出为政主张。卒谥清献。有《清献集》。
经历司北轩外新竹房。元代。杨弘道。高人例爱竹,居必置左右。此君有雅操,凛凛岁寒后。黑水埋荒烟,川阔多胤胄。楚山昏瘴雨,石罅挺纤瘦。风俗视樵苏,斤斧莫恕宥。莲幕地深严,得所逾静秀。青苔春雨足,黄壤潜阳透。瑶桢扑霜粉,稚子解衣绣。羲伯歌朱华,新绿郁滋茂。群贤赞威德,堡障息烽候。北轩洒苍雪,饮奕破清昼。我本性介特,礼法以自囿。行年涉强仕,怀玉贾不售。何用羡此君,更积文行富。
答嘉则。明代。徐渭。才子能文幕府收,将携箧剑副行舟。碧幢近映江光暮,彤管遥分树色秋。万里烟波双伴影,几群凫雁一沧洲。回看天际冥冥处,搔首西风动客愁。
秦鹿行。宋代。张宪。望夷宫中养秦鹿,百二山河春草绿。穿花尚作呦呦鸣,宁识外人须尔肉。李斯父子牵黄犬,上蔡东门志何浅。血污云阳腰领红,狡兔纵肥能几脔。阉高貌软足心路,称马献君君不悟。群臣相视莫敢非,只恐出言丞相怒。丞相怒,秦祚移。函谷不守秦鹿驰,高材疾足争逐之。项王叱咤起,乌骓日千里。逐之不得不肯止,人疲马困乌江死。沛公隐芒砀,手剑三尺长,网罗一举围咸阳。扼其角,刳其肠,食肉寝皮传后王。秦鹿死,走狗烹。后人不用悲韩彭,帝王神器匪力争。炎炎火德多洪福,前有高皇后文叔。回首平灵莽卓生,汉业亦同蕉下鹿。
隐园杂咏十七首 其十七 借眠轩。明代。黎民表。曾作秦淮梦,篝灯对风雨。客散春山空,独鹤向人语。
菩萨蛮(冬)。宋代。赵子崧。月天遥照寒窗雪。雪窗寒照遥天月。门掩欲黄昏。昏黄欲掩门。锦鹓双并枕。枕并双鹓锦。雪鬓整纤琼。琼纤整鬓云。
过赣石。宋代。韦骧。乘危趋疾固轻身,却羡操舟妙入神。石罅安船石头立,渔人谩笑往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