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朗读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游览陶山时的景色和感受。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附子冈

洞霞疑接台峰近,
石机空歌蜀道难。
一种灵苗人不识,
半山霜夜南痕乾。

译文:

洞穴和霞光似乎相连,接近高耸的台峰,
山中响起了空灵的歌声,唱着艰难的蜀道。
有一种神奇的植物,人们不太了解,
山的半边,在霜夜中留下南方的痕迹。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游览陶山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作者借助山峰、洞穴、霞光、歌声等形象,展示了山水之间的奇妙联系和山中神秘之美。同时,诗中还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难以逾越的隔阂,以及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深邃、神秘的意象勾勒出了陶山的壮丽景色。洞穴与霞光的相连,给人一种悬浮于天地之间的感觉,增添了山峰的神秘气息。石机空歌的描写,让人联想到艰难险阻的蜀道,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人生困难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一种灵苗,暗示着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无知和对神秘事物的好奇。作者通过这种灵苗的描绘,把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局限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展现出来。

最后两句“半山霜夜南痕乾”,通过描写夜晚的霜和南方的痕迹,给人以寂静和孤独的感觉。这种冷寂的意象与前文所描绘的奇妙景色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和无法逾越的限制。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展现了作者对陶山景色的独特感受,同时也通过自然景观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丹心忧国梦魂间,祗恐清霄亦未闲。枕上几回游魏阙,觉来聊且看闽山。

()

泥沙埋自昔,嘉号得今传。未试真风韵,那知启自天。

()

晋室嵇中散,陈留蔡议郎。弹琴神不去,续史恨何长。

惨淡悲千古,凄其滞此方。翻思儿女意,断尽九回肠。

()

繁芳玉立夹胡床,勾引春韶午梦长。
有眼尽迷空裹色,无心方识定中香。
()

白雪新年尽,东风昨夜惊。
芳菲随处满,杨柳最多情。
染作春衣色,吹为玉笛声。

()

喜纤纤钩挂,淡淡痕生,初试素娥手。未作瑶台镜娟娟影,新眉随意描就。

短长漫斗。想玉葱、殊未消瘦。最堪爱、宛转画楼前,半规映珠斗。

()

宋家书院但空名,二水中分草树平。陵谷变来基亦废,野人耕处草还生。

落花细雨文鱼上,残柳西风白雁鸣。临眺不堪怀往事,城头画角更凄清。

()

海风捲雨闽天晴,揽辔晚出莆田城。人言前山有猛虎,山雨乍歇溪水鸣。

邮亭传舍去路永,古榕茂荔连林青。极目人烟渺萧瑟,猛虎夜吼如雷轰。

()

低垂石室洞,杖屦易跻攀。
有路穿云窟,无门对月关。
谁骑仙鹿去,我笑国蜗跧。

()

水荇参差动绿波。一池蛇影噤群蛙。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栀病不花。名利处,战争多。门前蛮触日干戈。不知更有槐安国,梦觉南柯日未斜。

()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
文章久矣乏正气,作者付谁传位置。
天庠晚乃得朱君,钟吕一鸣康瓠弃。
君看今岁大廷魁,一种风骨何尪羸。
吾曹此名未立耳,立则万口须衔枚。
()
义台屹立尚千秋,褒诏曾宣李邺侯。
古碣不教苍藓蚀,高原惟见夕阳流。
耕夫锄自将芝护,野客衣还伴鹤游。
一样荒坟偏起敬,孝思耿耿至今留。
()

横遮野水石,前带荒村道。来往见愁人,清风柳阴好。

()

西园公子旧知名,负剑长歌海上行。何日寝丘酬楚相,谁人虚席重侯生。

赋成白雪骄彤管,衣带朱霞恋赤城。闻说临邛方贵客,莫因残岁急归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