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僧不遇。宋代。赵汝鐩。扪萝入石径,野衲栖其间。杖锡知何处,留云守禅关。当户走饥鼠,隔林巢白鹇。候久移晚照,困来漱寒湾。翛然非人世,欲去且复还。木杪猿一声,六窗契山山。
《寻僧不遇》是宋代赵汝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扪萝入石径,野衲栖其间。
我扪着蔓藤进入一条石径,僧人穿着朴素的衲衣栖身其间。
中文译文中通过描述扪萝入石径和野衲栖身,展现了诗人寻找僧人的情景。蔓藤扪着石径,暗示了诗人不畏艰险、努力探寻的精神;僧人穿着朴素的衲衣,象征着他们离世间的繁华追求心灵的宁静。
杖锡知何处,留云守禅关。
他们手持拐杖和禅杖,却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哪里,只有云雾守护着禅修的门户。
诗人通过杖锡和云雾的描绘,表现出僧人在虚无缥缈的境界中修行的形象。杖锡象征着他们在路上的行走,寻觅着更高的境界;云雾是禅修场所的象征,也暗示着禅修的境界模糊而神秘。
当户走饥鼠,隔林巢白鹇。
饥饿的老鼠在门前走动,白色的鹇鸟在林间筑巢。
这两句诗描述了寺院周围的景象,饥鼠与白鹇象征着世俗与超脱的对比。饥鼠代表着尘世的忧虑和贫穷,而白鹇则象征着纯洁和超然的境界。
候久移晚照,困来漱寒湾。
等待的时间很长,夕阳的光芒开始移动,当疲倦降临时,让我漱洗寒冷的湾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心境。候久而晚照移动,表现出时间的流转和诗人等待的漫长;漱寒湾则是一种净化和洗涤的象征,诗人希望能够在冷漠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
翛然非人世,欲去且复还。
恍然间感觉不再处于尘世之中,想要离去又不禁回望。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在修行中的感悟。翛然非人世表示诗人超脱了世俗的纷扰,进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欲去且复还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和回归的矛盾心态,同时也体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思考和挣扎。
木杪猿一声,六窗契山山。
山顶传来猿猴的一声呼叫,窗外的景色与山峦相契合。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山林中的景象,表现了与自然的共鸣。猿猴的呼叫声让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回响和生命的存在,窗外的景色与山峦相得益彰,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寻僧不遇》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寻找僧人的旅程和修行的心境。通过各种象征性的意象和景物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超脱尘世的追求、修行者的苦行和内心的挣扎,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邃,给人一种超然脱俗、宁静内省的感受。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修行者的形象为线索,展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对精神追求的探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思考和内心的向往。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赵汝鐩。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七月八日邀徐爱潭话于青霞洞适其五十六寿辰。明代。庞嵩。花甲十年惭我长,寿筵今日为君开。欲分东海安期枣,且荐瑶池王母杯。朱草紫芝从地出,彩云黄鹤自天来。昨宵牛女双星会,疑是银河驾鹤回。
连秀才东归。宋代。宋祁。烟树遍云中,迎君马首东。鸣鸡关下晓,归鸟汉阳穷。倦客辞城阙,深耕托灌丛。还将数日恶,故故恼衰翁。
朝中措。金朝。元好问。春闺寂寂掩苍苔。风雨卷春回。拟写碧云心事,笔头无句安排。灯昏酒冷,愁牵梦引,直似秋怀。料得酴醾知我,枕边时有香来。
阅医经自嘲。清代。张洵佳。偶然涉猎到轩岐,十载虚名动众知。采得古方三百个,阿娇无子竟难治。
送杨文绅司训玉田。明代。边贡。东郭渔阳路,南风几日程。客毡春草色,僧寺晚钟声。山认盘龙状,州传种玉名。关西旧衣钵,留取付诸生。
次韵宋景纯寄陈去非昆仲。宋代。葛胜仲。云台献纳愧先贤,端合尘迷簿领閒。政似阳城惟下下,文如祖咏只班班。著书大似屋中屋,择禄甘从山上山。揣分量材宜置散,敢于造物怨偏悭。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一作王昌龄诗)。唐代。高适。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相见登眺目。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远水对秋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净,列戟森已肃。不叹携手稀,恒思著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夏云峰。金朝。王哲。守株林。无作用、空处独卧高岑。石枕草衣偃仰,极目观临。水桃山杏,随分吃、且盗阳阴。款款脱、尘躯俗状,三叠琴心。舞胎仙论浅深。自然见、不须重恁搜寻。已通玄妙,得步琼林。玉花丛里,从此便、养透真金。莹静与、清风皓月,长做知音。
寄孙思和。明代。陆深。竟负回舟约,虚烦下榻留。惟馀三亩宅,遥望七峰楼。天接星文动,江涵雁影流。烟花正无数,老眼几时休。
庚辰广州七夕。唐代。李贞。露滴梧桐叶易残,夜看河汉转雕阑。如何天上成桥易,不似人间行路难。
次韵洪帅喜雨。宋代。牟巘五。感孕妙处捷风雷,造化於人岂远哉。见说商霖一尺字,向前车马待公来。
赠讷行人。宋代。陈允平。诸方参请尽,秋晚别京畿。乞食斋条饱。随缘百念微。夜声鸣铁笛,寒色脆荷衣。久学南山律,终身不敢违。
答何长者预订重阳。明代。梁维栋。人间白雪一箴来,天上素秋九月开。短发不须妨落帽,高歌先拟独登台。中原桃李经题品,故国黄花赖取裁。此日知烦太史占,五云奎壁映山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