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口号(五首)

南京口号(五首)朗读

《南京口号(五首)》是明代袁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放牛归马净尘埃,
地北天南道路开。
火鸡驯象时时贡,
不数周家白雉来。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景象。诗中提到的放牛归马净尘埃、地北天南道路开,描述了国家的安定和交通的畅通。火鸡驯象时时贡,暗示了人民和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景象。而不数周家白雉来,则显露了地方贵族阶层的奢华和富足。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明代时期南京的繁荣景象。通过放牛归马净尘埃的描述,展现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们生活的富裕。地北天南道路开,表明南京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各地人们的往来频繁,物资交流繁盛。火鸡驯象时时贡,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景象,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善待与尊重。

然而,不数周家白雉来这一句则点明了地方贵族阶层的奢华和富足。周家是指明代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白雉是一种珍贵的禽鸟,被用来象征贵族家庭的富贵和兴旺。这一句凸显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贵族阶层的奢靡生活。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景象描写,展示了明代南京的繁荣景象和社会的安定富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南京城市文化的兴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首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袁凯朗读
()

猜你喜欢

夜过江左从鸾旗,从此灵君著汉衣。
春到阴山花似雪,望乡台上鹧鸪飞。
()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

提壶漫欲寻芳去。桃红柳绿年年事。唯有列仙翁。清明本在躬。
何须从外讨。皮里阳秋好。堪羡个中人。无时不是春。

()
北面愿师承,东台拜老成。
忘年容末至,叙契若平生。
风月吟千首,雷霆寄一名。
送车无路到,寒涕为君倾。
()

意气纷纷斗蚁,功名恋恋游蜂。道人打彻五更钟。

惊醒十年噩梦。

()
甚矣翻盆暴,嗟君睡得成!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
欲骋衔蝉快,先怜上树轻。
朐山在何许?此族最知名。
()
清歌声里便高眠,古老诗中借一联。
猿抱子归青嶂里,鸟啼花落碧岩前。
()

峰头积雪白如银,树杪还疑糁玉尘。好景饱看逾十日,阴山飞落尚湖滨。

()
点尔何如鼓瑟希,舞雩之下咏而归。
喟然不觉令吾叹,岂与其他较是非。
()
()

闲将旧史看兴衰,辙覆舟翻或可回。不愿凤麟为世瑞,且须鹰犬亦无才。

()

蓼莪诵罢泪沾巾,吉服初成值早春。昔入枌榆曾宰社,适来芹泮久为宾。

雪消江上风涛壮,雨过淮西草树新。此去青云高蹑足,伫看雕鹗离风尘。

()
江空水落寒无波,倚天赤壁高嵯峨。
雪堂老苏从二客,携酒夜载扁舟过。
中流扣舷发棹歌,有酒不饮当如何。
鳜鱼三尺鲙白雪,临风细酌金叵罗。
()

万国来朝岁,千年觐圣君。辇迎仙仗出,扇匝御香焚。

俯对朝容近,先知曙色分。冕旒开处见,钟磬合时闻。

()

波斯匿王不自知,恒河未改雪飘眉。流沙瀰瀰鱼虾少,惆怅滩头立鹭鸶。

()

鄱湖鬼吐青红烟,火龙十里无停鞭。百虫将军告薪尽,多钱巨贾徕鸣舷。

街衢洞达万家聚,人不得顾车难还。人间伎巧系天象,兹直荧惑星文悬。

()

竞渡空佳节,生还尚异乡。蛟龙虽未得,蒲柳总堪伤。

懒学灵均问,閒寻抱朴方。赪桐好颜色,回首惜年芳。

()

长湖直东西,漾漾承守寝。
一望见荷花,天机织云锦。

()

不是怡红是悼红,笔头点鬼论原公。美人香草湘累感,都付愁珠怨玉中。

()

海棠花未开,枝上春禽语。
东风几何时,满地飞红雨。

()
茜袂黄眉出满城,贤侯游豫顺民情。
鼓声足验村田乐,月色遥占辇路晴。
定有儒臣映藜仗,又闻京尹折莲棚。
祠官一瓣无它祝,但愿旄头尽扫清。
()

芳草青归,梨花白润,春风又入昭阳鬓。绣窗日静绮罗闲,金镏二八人如蕣。

碧字题眉,红香写晕,青鸾玉线裙榴衬。若教阿母不须疑,妆台试向飞琼问。

()
天地热如炉,万物同一煮。
衲僧煮不杀,出来拍手舞。
()

山庐好,爱博漫轻夸。只为惜花宜剔蠹,何妨打草欲惊蛇。

不许去蟠蛙。

()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
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
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
运肘风生看斫鱠,随刀雪落惊飞缕。
不将醉语作新诗,饱食应惭腹如鼓。
()
随山高下野人家,春夏林深不断花。
可奈流莺千百啭,阴阴绿树映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