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

中伏朗读

《中伏》是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自己家境贫寒、虽在家中却如同客人的身份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悲欢与思索。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伏

五世单丁家,
在家亦如客。
悲欢恼客抱,
每恨江海窄。

今日初伏过,
浴出易絺綌。
树头来禽熟,
隔水不可摘。

明年西湖去,
凉云簪藉白。
此时且健饭,
宁耐朱炎赫。

淮童少解事,
醉拾西瓜擘。
强笑领其真,
寓吟自成癖。

译文:

五代以来,单丁一家,
在家中也像是客人。
悲欢困扰着客人的心,
每每怨恨江海狭窄。

今天初伏已经过去,
沐浴之后衣衫变得轻薄。
树梢上的鸟儿已经成熟,
可隔水却无法摘取。

明年我将去西湖,
凉云佩戴在头上如白色发髻。
此时只能享受美食,
又怎么能忍受炎炎夏日的炙热。

淮童少年不懂世事,
醉醺醺地摘取西瓜。
勉强笑着领略真意,
将诗意寄寓其中,成为一种癖好。

诗意和赏析:

《中伏》一诗通过描绘诗人家境贫寒、在家中却如同客人的境遇,表达了对生活的悲欢和思索。诗中的"五世单丁家"意味着贫困已经持续了几代,家境艰难。"在家亦如客"传达了诗人无法真正融入家庭、感受到家的温暖。"悲欢恼客抱,每恨江海窄"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痛苦和困扰,对环境的限制和局限感到不满。

随着初伏的结束,诗人描述了自己沐浴之后衣衫的轻薄,这里可能有着暗喻,表示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困境,过上更好的生活。"树头来禽熟,隔水不可摘"则是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但由于现实的限制,无法实现。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展望了未来。"明年西湖去,凉云簪藉白"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希望能够离开现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然而,"此时且健饭,宁耐朱炎赫"又提醒自己要在现实中坚持生活,忍受炎热的夏天。

诗的结尾,诗人以淮童少年的形象出现。淮童少解事,醉拾西瓜擘,强笑领其真,寓吟自成癖。这里的淮童少年可能象征着纯真和无忧无虑的状态,通过醉酒和摘取西瓜来寻找快乐,而诗人则以强笑来领略真实的意义,并将寓吟的情感融入其中,成为一种癖好。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境遇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悲欢和思索。诗人在贫困和困境中努力寻找快乐和希望,通过寓吟来宣泄内心的情感。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传达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示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思考,让人对生活的困境和人生的意义产生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董嗣杲朗读
()

猜你喜欢

帘外一轮明月。凄切。空自照秦楼。玉箫吹断碧云秋。

愁么愁。愁么愁。

()

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淡烟残烛。醉入花间宿。

白发相逢,犹唱当时曲。当时曲。断弦难续。且尽杯中醁。

()
书畀姒兮力沟洫,民奠居兮勤稼穑。
降嬴刘兮言水利,嘉邺渠兮夸郑国。
慨元光兮瓠子决,彼鄃封兮河之北。
悼一言兮贻时害,诿天事兮非人力。
()

晚来泼火雨犹寒,捲尽纤云转玉盘。想见梨花深院落,秋千影里数归鞍。

()

行乐尤宜少。忆坡公、洞箫听罢,划然长啸。四海共知霜鬓满,莫问近来何妙。也不记、金莲曾照。老没太官糕酒分,把茱萸、便准登高了。齐得丧,等嘻笑。集无韩子潮州表。数当时、南迁者众,北归人少。赤壁玉堂均一梦,此岂蛮烟能夭。与同叔、俱尝知道。谁向进贤冠底说,画出来、不似眉山帽。秋菊盏,献公釂。

()
漳泉两州,分地太平。
永安龙溪,山高气清。
千年不惑,万古作程。
()

废圃晨游,旧观历历。三径已荒芜,歌酒地,悄悄无人迹。

为山倾仄,支柱皆名石。桃李无言,为人岑寂。早绿暗红稀春去也,叹繁华难觅。

()

曩不乘龙即跨鱼,岸傍人复乞灵无。
柳如眉黛花如面,闻是青溪一小姑。

()

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
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
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

()

非君多爱赏,谁贵此贞心。

()
百花香里莺声好,晴日暖风天气。
诗境春融,壶天昼永,今日祥开弧矢。
疏帘约翠。
想歌遏行云,暖薰沉水。
()
人往名长在,钦风历故居。
社残莲即老,园废柰仍疏。
麈忆清谈外,云经合座馀。
裴回视斋壁,行草暗残书。
()
乡关交复亲,把酒且逡巡。
共上青云路,相看白发人。
有为须报国,无事即颐神。
故素几云在,风音莫厌频。
()

夜久银河转,天空玉露零。遥怜儿女辈,独看斗牛星。

雁断沉书浦,萤流拜月亭。何当乘兴去,共蹑凤凰翎。

()
屋下半流水,屋上几青山。
当心千顷明镜,入座玉光寒。
云起南峰未雨,云敛北峰初霁,健笔写青天。
俯瞰古城堞,不碍小阑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