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基祖坟。宋代。卫宗武。小迳入山村,行行及墓门。丰林俱易种,古木失常尊。重怅松楸地,多为荆棘原。青青一抔土,马鬣喜犹存。
《至上基祖坟》是宋代文人卫宗武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至山村的小径,来到一座祖坟的门前。祖坟周围的丰茂林木已被砍伐,古老的树木失去了昔日的威严。诗人沉痛地感叹松树和楸树所在的土地如今已被长满了荆棘。然而,在这片青翠的土地上,还埋葬着诗人的祖先,这让他感到欣慰和喜悦。
诗词的中文译文:
小径进山村,行行到墓门。
茂密的林木已变易,古木失去了尊严。
沉痛地怅望着松楸的土地,多是荆棘的荒原。
青青的一抔土,马鬣依然欢存。
这首诗词表达了卫宗武对祖坟的思考和感慨。通过描绘山村小径和墓门,诗人将读者引入了一幅宁静而庄严的景象。诗人首先描述了祖坟周围丰茂的林木已被砍伐,古木失去了昔日的尊严,这个景象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忧虑和伤感。接着,诗人用"重怅"一词表达了他对土地被荆棘占据的遗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痛心。然而,在这片被荆棘侵蚀的土地上,诗人的祖先依然安息其中,这让他感到喜悦和欣慰。
这首诗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家族传承的敬重。诗中的山村小径和祖坟是一种寓言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祖先的关系。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传统价值的珍视。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呼吁。
总之,卫宗武的《至上基祖坟》通过描绘山村小径和祖坟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忧虑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诗词中蕴含着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呼唤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卫宗武约公元?年至一二八九年字洪父,(一作淇父)自号九山,嘉兴华亭人。生年不详,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淳佑间历官尚书郎,出知常州。罢官闲居三十余载,以诗丈自娱。宋亡,不仕。宗武著有《秋声集》八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诗文气韵冲澹,有萧然自得之趣。...
卫宗武。卫宗武约公元?年至一二八九年字洪父,(一作淇父)自号九山,嘉兴华亭人。生年不详,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淳佑间历官尚书郎,出知常州。罢官闲居三十余载,以诗丈自娱。宋亡,不仕。宗武著有《秋声集》八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诗文气韵冲澹,有萧然自得之趣。
李季常汪公干移居北园和季常。明代。黎民表。匡济知无术,年来学闭关。清时难再得,白发任相拚。龙卧无高辙,鸡栖止半间。未论今日是,谁喜一生閒。北户凉初入,南营静可扳。圜中脩净业,城里见青山。但取襟期在,宁知步履艰。应门期独鹤,策杖代双鬟。酒自赊来得,书从借不还。栖迟惭下榻,谈笑得开颜。更喜新诗就,烦君细细删。
南乡子 邵公索要下手修行。金朝。王哲。我命不由天。熟耨三田守妙玄。甘雨泽深先布种,金钱。遍地黄芽最色鲜。养就玉花莲。叶叶分明永永坚。琼蕊被风吹撒动,香传。一道灵光
鹧鸪天(为老人寿)。宋代。洪咨夔。天理从来屈有信。东风到处物皆春。门前骢马权奇种,台上慈乌反哺心。花岛屐,柳湖尊。好将长健傲长贫。诸孙认取翁翁意,插架诗书不负人。
次允杰五首。宋代。许月卿。老鹤吾惭莺谷俦,扬州草檄类俳优。千年橘井雉城字,万斛桃花鹤料舟。为文待漏书丹凤,如此有盟寒白鸥。歌吹竹西惊昨梦,眼中骑鹤有高楼。
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唐代。卢纶。春风生百药,几处术苗香。人远花空落,溪深日复长。病多知药性,老近忆仙方。清节何由见,三山桂自芳。
题张方伯画马。宋代。陈炜。长安陌上柳亸地,十二年间散群骥。兰筋凤臆若游龙,龙种生来尽神异。良工写意非写形,生绡半幅坠房精。韦韩之妙不复作,眼前画者谁得名。个中憔悴老无力,饲秣犹为人爱惜。其他騕袅与骅骝,皂圉分明动鞭策。傍观一马殊不然,霜蹄腾踏嘶向前。汗血须骖六龙驭,安得奚奴浪著鞭。
十月朔旦枕上偶成。明代。殷奎。三干里外未归人,四五旬来半病身。莫问男婚并女嫁,须知亲老又家贫。田园几处荒芜尽,坟墓何人拜扫新。渭水无情过门去,也能呜咽助悲辛。
过建昌陈虚谷明府留酌。南北朝。王猷。天涯树色似河阳,永夜逢君话故乡。性僻向怜多感慨,时危还许共劻勷。檐低珠斗催霜月,缸剪银花促客觞。潦倒不知归梦远,醒来仍是傍官杨。
题卢处士山居/处士卢岵山居。唐代。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李白祠堂 其一。宋代。孔平仲。洒落风标真谪仙,精神犹恐笔难传。文章若出斯人手,壮浪雄豪一自然。
读史三首 其一。元代。何中。桓桓韩将军,当年谁寄目。岂无漂母食,亦有胯下辱。雄剑一朝飞,举手拾秦鹿。风雷走倏烁,乾坤困驰逐。荥阳广武间,楚汉寄我足。王业四百年,尺封屡翻覆。赏厚岂势摇,功成乃身戮。所贵英雄人,岂甘草中伏。谁为后来者?感此空碌碌。举头见青天,天边有鸿鹄。
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宋代。刘克庄。天下名山众,岩岩独岱崇。圣朝久熙洽,天子乃登封。清跸临危顶,钩陈备祲容。下观红日出,中起白云浓。太史陪祀见,燕公载笔从。安知千载后,樵者斧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