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

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朗读

《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怪得檐头鹊语频,
好音催召幕中宾。
唤回难塞三更梦,
趁取莺花二月春。
车法阵图留后效,
囊封谏草看前陈。
退朝若访孤山去,
尚有疏梅可寄人。

诗意:
这首诗词是李曾伯送别胡季辙去参加堂召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檐头的鹊鸟频繁地鸣叫,宛如在为胡季辙奏好音乐,催促他前往宫中的宾客。诗人感慨唤回胡季辙是多么困难,即便是在深夜的梦中,也难以阻挡他前去宫廷的决心,正好趁着二月莺花盛开的春天。同时,诗人也意味深长地提到了车法阵图,暗示着胡季辙在政务上的才能,他的努力将会留下后代继续发扬。诗末,李曾伯寄语胡季辙,退朝时可以去访问孤山,那里仍有疏落的梅花,可以寄托情思之人。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胡季辙的思念和祝福。诗中的鹊鸟鸣叫、莺花盛开等自然景物,与胡季辙参加堂召的场景相结合,展现了温馨而庄重的离别氛围。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胡季辙的辞职与自然景物相联系,凸显出胡季辙的才能和决心,以及诗人对其的赞赏和期待。此外,诗人通过提到车法阵图,进一步突出了胡季辙的政治才干和影响力,表达了对他未来事业的祝福。最后一句寄语则展示了诗人的亲切情感和对胡季辙的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既展示了宋代社会中官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隐喻,表达了诗人对胡季辙的深情厚意。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充满情感的语言,诗人成功地将离别之情和对胡季辙前程的期待融合在一起,使整首诗词具有了深远的内涵和感染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

猜你喜欢

径敞深秋,轮安满月,绿阴长对清圆。金泥衫冷,飒沓委金钿。

五夜馚馧不绝,凉如水,胜挟飞仙。乘风去,蕊珠宫阙,能得几回眠。

()

高城遥对暮云平,独客登临感慨生。附郭尚馀三户在,几家能办十年征。

霜清废垒寒乌集,月黑孤村野烧明。寄语子山休作赋,江南风景倍伤神。

()

鲁昭政不明,童心一言定。强臣久擅权,谗人暗启衅。

公族子家羁,忠正国之俊。明达审机谋,谠言罔见听。

()

问尽采樵者,无人知隐君。万山最深处,相随惟孤云。

()

琼楼高耸石栏斜,列坐流殇次水涯。胜集补修三日禊,春风正放一林花。

醉醒不敢分人我,清浊常思托袈裟。白发衣衿尘土在,强颜随分谱年华。

()

叶落疏窗向夜敲,短檠幽思倍难抛。蛩吟断砌悲今雨,燕去空堂剩旧巢。

少志未能兼射虎,壮心还欲学屠蛟。香炉茗椀秋无寐,自笑身閒如系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