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王平江二首。宋代。赵蕃。倦著尚书履,闲凝燕寝香。声犹传汉殿,句岂羡韦郎。偃泊姑铃阁,遄归定玉堂。不惟资献纳,政复用文章。
《呈王平江二首》是宋代赵蕃创作的诗词作品。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倦着尚书履,闲凝燕寝香。
声犹传汉殿,句岂羡韦郎。
译文:
疲倦地穿着尚书的履,闲散地凝望着燕寝的香气。
声音仍然传到汉宫殿中,句子何尝不令韦郎羡慕。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的身份和情感。作者自称为尚书,表明自己担任高官的职务,但他却感到疲倦。他闲散地凝视着燕寝(指宫殿中的闲适居所)所散发的香气,表达了他对宁静和闲适生活的向往。虽然他的声音传到了汉宫殿中,但他并不羡慕汉代的韦郎(指当时的文人官员),因为他对政治职务并不特别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己身份和心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和闲适生活的渴望。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自己对政治权力的疲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并不羡慕那些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的人,而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生涯的疲惫感,同时表达了对文人境界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第二首:
偃泊姑铃阁,遄归定玉堂。
不惟资献纳,政复用文章。
译文:
安静地居住在姑铃阁,匆匆返回定玉堂。
不仅凭借贡献得到赏识,政务也要依靠文章。
诗意:
这首诗词继续表达了作者对政治生涯的感悟和对文学的重视。作者描述了自己安静居住在姑铃阁(古代官员的居所)的景象,然后匆匆回到定玉堂(指朝廷,政务之地)。他认为政务不仅仅依靠功绩和贡献,更需要运用文学才能来处理政务。
赏析:
这首诗词继续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和文学的思考。他通过对姑铃阁和定玉堂的对比,展示了政治权力和文学才能在他心中的地位。作者认为政务不仅仅依靠功绩和贡献,而是需要运用文学的才能和智慧来处理。这种观点反映了宋代文人官员对文学的重视,并强调了文学在政治中的作用。整首诗意味深长,展现了作者对政治和文学的思考和体悟。
赵蕃。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书事寄万年厉员外。唐代。刘得仁。帝城皆剧县,令尹美居东。遂拜赵张下,暂离星象中。拥归从北阙,送上动南宫。紫禁黄山绕,沧溟素浐通。封疆亲日月,邑里出王公。赋税充天府,歌谣入圣聪。土膏寒麦覆,人海昼尘蒙。廨宇松连翠,朝街火散红。文场新桂茂,粉署旧兰崇。留客挥盈爵,抽毫咏早鸿。前驺潘岳贵,故里邵平穷。劝隐莲峰久,期耕树谷同。凫飞将去叶,剑气尚埋丰。何必华阴土,方垂拂拭功。
杨氏七哀诗。魏晋。潘岳。漼如叶落树,邈若雨绝天。雨绝有归云,叶落何时连。山气冒冈岭,长风鼓松柏。堂虚闻鸟声,室暗如日夕。昼愁奄逮昏,夜思忽终昔。展转独悲穷,泣下沾枕席。人居天地间,飘若远行客。先后讵能几,谁能弊金石。
客路。宋代。许棐。客路久驱驰,秋深两鬓知。田家投夜宿,渔灶寄晨炊。契分灯前影,生涯橐里诗。遥怜故园菊,荒草没霜枝。
少年游。宋代。晏几道。西楼别後,风高露冷,无奈月分明。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王孙此际,山重水远,何处赋西征。金闺魂梦枉丁宁。寻尽短长亭。
唐孝子张常洧义台。宋代。苗昌言。义台屹立尚千秋,褒诏曾宣李邺侯。古碣不教苍藓蚀,高原惟见夕阳流。耕夫锄自将芝护,野客衣还伴鹤游。一样荒坟偏起敬,孝思耿耿至今留。
友警。明代。庞嵩。五行橐天地,黄土为中央。五德钟人心,惟信为之纲。所以信属友,以友经天常。迁鸟求友声,甡鹿俟且行。何必重踽踽,杕杜无与双。所贵在择交,丽益相磨光。不辨菽麦者,疏粺集为粮。一膜已胡越,肺腑那相将。谷风动遗叹,下石徒悲伤。颓波岂无源,势利泊以泷。饮食共征逐,策赛均亡羊。结好盟骨肉,懋恶摩矛斨。不念松柏枝,风霜何凉凉。茑罗一相附,固结不可忘。勿以炙热趍,贻灾焚昆冈。勿以寒谷避,层阴发和阳。天鉴亦孔昭,循转自相当。安得归说人,怆恍忧以痒。
景福东厢诗·夜意。宋代。司马光。清夜四无哗,深严上帝家。星翻珠纲白,斗挂玉楼斜。风静虚成韵,霜轻未作花。还疑汉津客,浩荡寄流槎。
送刘继邺秀才归当涂。宋代。梅尧臣。鵷雏始出巢,欲矜五色羽。乃见郡鸱盘,壤中将有取。梧桐与竹实,安得在平土。所趣固已殊,而何不远举。幸失网罗目,宜还兰蕙圃。故乡有嘉林,其下可以处。会侍朝阳鸣,贺夔成律吕。
和因观罩鱼斫鲙 其二。宋代。韦骧。昔咏洗刀鱼眼红,少陵才思摩秋空。今朝大嚼有馀兴,佳句复出文章翁。
酬余左司。明代。高启。门巷接垂杨,同邻忘异乡。儿亲欣见熟,仆立厌言长。读借风床简,炊分雨碓粱。乱来成久别,能不为情伤。
秋风万里雁来过,回首燕云感慨多。天色苍然窥泰岱,浪声东矣诉黄河。
与君剪烛连宵话,况我征尘八月歌。如此家山如此路,烽烟西北怅如何。
立秋日得平远韩齐年元勋手书并诗见怀依韵奉答。明代。胡霙。秋风万里雁来过,回首燕云感慨多。天色苍然窥泰岱,浪声东矣诉黄河。与君剪烛连宵话,况我征尘八月歌。如此家山如此路,烽烟西北怅如何。
已本立春前一日得雨时有百日之晴。宋代。郑刚中。阳春明日五更回,破旱先令一雨来。要得群生蒙实惠,故将膏泽润枯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