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宋代。赵蕃。月向中秋俟,阴从一夕愆。望中孤老眼,暗里耸吟肩。灯婢深留照,桃笙冷废眠。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是宋代赵蕃的作品。这首诗以中秋时节月亮缺失为题材,表达了主人公在这五个夜晚的思绪和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
月亮在中秋期间不见踪影
赋诗三首
月向中秋俟,
月亮迎接中秋的到来,
阴从一夕愆。
然而,阴云却一夜之间遮蔽了月光。
望中孤老眼,
凝望中,孤独的双眼,
暗里耸吟肩。
在黑暗中,颤抖的双肩低声吟唱。
灯婢深留照,
照亮房间的灯光依然明亮,
桃笙冷废眠。
而桃花树下的笙声却寂静无声。
思兮在何许,
我的思绪啊,你在何处?
有梦隔山川。
是否有一道梦境隔断了我们山川之间的相遇?
诗词通过描绘中秋期间缺失的月亮,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思念。月亮作为中秋的象征,本应明亮照耀,然而却被阴云遮挡,使得主人公的情感更加深沉。孤独的双眼和颤抖的双肩,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和无奈。尽管灯火依然明亮,但桃花树下的笙声却缺失,进一步增加了诗词中的寂静和冷清氛围。最后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思念之情的远距离,有一道梦境似乎阻隔了他与思念的对象之间的相见。
这首诗通过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以中秋缺失的月亮为象征,描绘了孤独、思念和遥远之情。赵蕃以简洁而深邃的词句,表达了人们在特殊时刻内心的情感体验,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共鸣并感受到其中的情绪与意境。
赵蕃。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次韵林次中九日都下感事二首。宋代。苏颂。桃杏初开已去家,又逢兰菊绽新花。感时谩缀茱萸佩,惜别应怜棠棣华。迢递宦游来日下,悠扬归思绕天涯。一尊重到平津合,惆怅文窗旧绿纱。
采桑子。清代。孙枝蔚。老僧头白焦山顶,不管兴亡。安稳禅床。卧对江南古战场。客来久坐浑无语,饭熟茶香。归路茫茫。水打空船月照廊。
青宫受宝朝贺日次韵 其一。元代。吴当。百年文物际重熙,丽日祥云昼刻迟。上相传宣催草诏,看君落笔玉堂时。
弹琴。明代。余玉馨。閒来独自鼓焦琴,夜静焚香是赏音。万里家乡随地远,七弦嘹喨对天吟。清风明月襟怀阔,流水高山怨恨深。弹到落梅谁会得,楼敲钟鼓坐花阴。
题仙人磐石吹箫图。元代。李士瞻。长松树底坐吹箫,疑是仙人王子乔。白露未漙凉月上,秋风初弄羽衣飘。山灵报罢云朝散,海鹤啼时龙夜朝。便欲乘鸾觐天上,翩翩孤影属清标。
经七里龙。明代。徐庸。长溪若银汉,界此千万山。曲折非禹凿,自成天地间。飞奔入沧海,东流杳无还。怒势逐滩转,一程凡几湾。石角尽齿齿,水声复潺潺。舟行毛发竦,易伤游子颜。客途孰云乐,视此知险艰。
步出城南门。明代。唐之淳。兀居苦无悰,步出城南门。直视何所见,平沙接荒屯。累累十四坟,昨有今不存。问之何为尔,垦发登城垣。白石为雉堞,枯骸弃鸟鸢。向来身外椁,已作他人棺。子孙流徙尽,谁复招其魂。人生寄一世,日望归山原。焉知百十年,变灭如浮云。山原未必安,成废亦难论。路逢相知人,酌我双酒尊。且复与之饮,悲伤复忘言。日夕酩酊还,击柝声欲喧。慇勤语戍卒,我岂故将军。
自题渡海图 其二。清代。余文仪。真成宦海任西东,回首萍踪一瞬中。十载含香闻三省,五年樵鹤肃双熊。可能文字驱潜鳄,赖有精诚贯白虹。身入画图期共济,肯将华发负初衷。
次韵毛国镇赵景仁唱和三首一赠毛一赠赵一自。宋代。苏辙。治剧従容缓策衔,铃轩无事日清谈。隼旟画戟明千里,纸帐绳床自一庵。金奏屡陈容客和,玉山不动看宾酣。我来邂逅逢宽政,忘却漂流身在南。一纸新诗过雁衔,醒然何异接君谈。奉亲鱼蟹兼临海,退食琴书定有庵。一别经年真似梦,多忧不饮亦如酣。共君友契非今日,蔽芾棠阴自剑南。远谪江湖舳尾衔,到来辛苦向谁谈。畏人野鹤长依岭,厌事山僧只住庵。黄雀顿来成一饱,白醪新熟喜初酣。疏顽近日尤堪笑,坐任飘风去自南。
华清宫三首·其三。唐代。崔橹。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谒葛稚川先生祠。明代。欧必元。曾谒朱明白石天,丹砂遗灶尚依然。非关采药求金汞,那得乘风到玉田。葬后衣冠留往日,岩前碑碣是何年。若论冲举寻常事,请读君家抱朴篇。
王君猷花圃八绝·临清桥。宋代。姚勉。通渠入小池,循除虢虢鸣。群鱼忽悠然,过桥闻屐声。
送王太博知建昌军。宋代。魏野。莫叹三山隔五云,建昌境好说纷纷。虽然尚作贫才子,犹免潜呼老使君。远逐朱轮输雁阵,闲亲画舸羡鸥群。棠郊独恨分携后,高论何时得再闻。
监郡吴殿丞惠以笔墨建茶各吟一绝谢之·茶。宋代。林逋。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閒对茶经忆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