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张听声。宋代。李石。人言鼻听无如龙,听不以耳乃反聋。未若水母本无目,隔水响应相鸣雄。我持此理问张瞍,废目任耳偏能聪。忍闻此声亦愦愦,俗嚣政在群鸣中。枉将蚁动作牛鬭,妄遣蚊聚成雷公。昔人乐归瞽其职,五音六律诗人矇。我琴三尺玉横膝,欲广舜孝歌时雍。游鱼舞兽解人意,此意忧乐斯民同。瞍乎洗耳试一听,莫似北客歌南风。
《赠张听声》是宋代李石创作的一首诗词。本诗以探讨人的听觉和声音的作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张听声的赞赏和思考。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赠张听声》中文译文:
人们说龙的鼻子听力无人能比,但它并不是通过耳朵听,反而会变聋。
与之相比,水母本没有眼睛,但隔着水也能相互共鸣。
我将这个道理问张瞍,他废了眼睛,却让耳朵更加聪明。
听到这种声音也感到愦愦不安,世俗嘈杂声中政治权谋盛行。
就像蚁群误以为自己能与牛战斗,蚊子们妄想聚集成雷公。
古人乐意回归失明的本职工作,五音六律的诗人们却被迷惑。
我手握三尺琴,却想传唱舜和孝顺的歌曲。
游鱼舞兽能解读人的意愿,这种意愿使人们忧乐相同。
张听声啊,请你洗耳尝试一下,没有什么能比北方客人唱南风更好听。
诗意和赏析:
《赠张听声》以声音和听觉为中心,通过对比龙的听力和水母的共鸣来思考人的听觉能力。诗人认为张听声废掉了眼睛,但却让耳朵更加聪明,这暗示了人的听觉能力的重要性。诗中抨击了当时世俗嘈杂的政治氛围,将其比作蚁群妄图与牛战斗和蚊子们聚集成雷公,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对混乱政治环境的批评。诗人欣赏古人回归本职工作的态度,呼吁诗人们不要被五音六律所迷惑。最后,诗人以北方客人唱南风来形容张听声的歌声之美,表达了对张听声的赞赏和艺术追求的向往。
这首诗词通过对听觉和声音的描绘,探讨了人的感知能力和艺术表达的关系。诗人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对迷失于世俗的诗人们提出了警示。整体上,诗词通过对比和隐喻,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听觉和艺术的思考,同时融入了对时代背景的批评与反思,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和艺术表达能力。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李石。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秋思一首寄方君遇。宋代。吴潜。西风黄叶堕阶前,秋思撩人已可怜。身渐衰来非一日,心都懒处是今年。爱憎毁誉何关我,消息盈虚要识天。六十四翁凡百足,只祈君相放归田。
登太行思亲。明代。于谦。马足车尘不暂閒,一年两度太行山。庭闱缥缈孤云下,游子思亲几日还。
咏怀二首 其二。唐代。陈政。我有盘龙镜,烱烱凝清光。亦有高阳剑,秋水淬锋铓。欲携赠知己,感慨意难忘。但恐岁月晚,抱此徒悲伤。
人事如草木。元代。黄溍。人事如草木,一气荣悴之。外物何预人,而寘喜与悲。堂堂异姓王,昔者跨下儿。穷通本邂逅,达者固不疑。阮生亦隘人,恸哭真奚为。
华城西北雉堞最高崔相公首创楼台钱左丞继种…怅然成咏。唐代。白居易。高居称君子,潇洒四无邻。丞相栋梁久,使君桃李新。凝情看丽句,驻步想清尘。况是寒天客,楼空无主人。
若耶村老人。宋代。陆游。昔闻若耶村,意象乃物外。皤然阡陌间,来往几鲐背。无论百岁翁,甲子数至再,我来亲见之,殊未辍耕耒。曩事一一言,多闻杂谆诲,回头指丁壮,此是曾玄辈。有翁又过我,家有孙五代,指呼取斗酒,山果杂细碎。顾我使之年,惭缩不能对;恭惟大父行,不觉投杖拜。养生惟一啬,此在吾术内,翁能信践之,成就乃尔大!我今才耄及,耳目已愦愦,长庚虽余辉,敢与明月配?
花须得中字。宋代。史浩。花有千跗萼,藏须向个中。怒张擎晓日,笑剪寄春风。虬捲香丝乱,龙掀腻粉丛。露沾尤的皪,唾玉在髼鬉。
寿羽四邹广文 其二。宋代。何绛。吾爱君才比郑虔,词章落纸如云烟。诸生侍讲环门立,雨雪都忘满院前。
短句奉迎 其二。宋代。朱熹。军府资长算,家山辍胜游。故人千里别,归骑两年秋。吊古宁忘恨,开尊且破愁。相思欲回首,但上曲江楼。
任漕鲁漕同谒史发运为庐阜之游恨不得偕行因。宋代。吴芾。不向庐山久,回头五十秋。羡君联骑去,顾我几时游。五老想如故,二林应更幽。无因陪后乘,神往但形留。
游蜀(一作蜀中春暮)。唐代。郑谷。所向明知是暗投,两行清泪语前流。云横新塞遮秦甸,花落空山入阆州。不忿黄鹂惊晓梦,唯应杜宇信春愁。梅黄麦绿无归处,可得漂漂爱浪游。
杂感十首(崇祯元年)。明代。于鉴之。卮酒能当万树萱,上才宁必醉西园。清时肯护文人行,薄俗难称长者言。素魄岂愁频缺辐,苍穹犹恨类欹轩。微词竟得留容冶,宋玉何曾似屈原。¤
山居 其三。宋代。释净端。耳聋不听楼头鼓,眼暗难看夜半灯。一曲渔歌声尽后,归云天外自腾腾。
九日舟次吴桥过顾生楼船夜酌即席赋。明代。胡应麟。古道垂杨映绿莎,中流横吹咽清波。黄花九日淩霜发,白苧三秋并雪歌。朔气乍传金柝冷,秋光遥坠玉绳多。朱门岂必非同调,大有才人挟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