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乐府十篇·帝陶唐氏之乐歌。宋代。曹勋。鸿惟烈祖,启迪后人。皇皇上帝,俾予字民。
《补乐府十篇·帝陶唐氏之乐歌》是宋代诗人曹勋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赞扬了古代帝陶唐氏创造的美好乐曲,将其视为启迪后人、教化民众的文化遗产。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中文译文:
鸿惟烈祖,启迪后人。
皇皇上帝,俾予字民。
诗意:
这首诗词以古代帝陶唐氏的乐曲为主题,表达了对其伟大成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人将帝陶唐氏的乐曲比喻为一种启迪后人、教化民众的力量,将其视为上天的恩赐,使人们受益无穷。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又富有力量的语言,展现了对帝陶唐氏的崇敬之情。诗中的“鸿惟烈祖”表达了对古代帝陶唐氏功绩的崇高评价,将其与鸿鹄一般的伟大祖先相提并论。接着,“启迪后人”一词表明了帝陶唐氏乐曲所具有的文化启迪和教化作用,将其视为一种智慧的传承,使后代受益。
随后的“皇皇上帝”一句将帝陶唐氏的乐曲与上天的存在联系在一起,暗示了其非凡的价值和来自于神性的力量。最后,“俾予字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帝陶唐氏乐曲的期望,希望能够使人们受到乐曲的熏陶和感召,成为一个更加美好、文明的社会。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对古代帝陶唐氏的崇敬和对其乐曲的美好寄托。通过将乐曲视为一种智慧、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诗人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对人类进步的期望,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文化追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曹勋。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即事。宋代。苏泂。平生苏季子,岁晚意何如。收拾江湖梦,归来田舍庐。耰锄知力腐,书卷著饥驱。稍识瞿昙老,长思结习除。
杂诗二首 其一。南北朝。王微。桑妾独何怀,倾筐未盈把。自言悲苦多,排却不肯舍。妾悲叵陈诉,填忧不销冶。寒雁归所从,半途失凭假。壮情抃驱驰,猛气捍朝社。常怀云汉渐,常欲复周雅。重名好铭勒,轻躯愿图写。万里渡沙漠,悬师蹈朔野。传闻兵失利,不见来归者。奚处埋旌麾,何处丧车马。拊心悼巷人,零泪覆面下。徒谓久别离,不见长孤寡。寂寂掩高门,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颜今就槚。
郎亡金。元代。张天英。郎亡金,持者谁,十年同舍难相知。不疑肝胆似冰雪,仰天吐气摧双眉。古人重黄金,交情弃如土。奈何今之人,身为黄金死。结交心不同,须防未然绝。何时郎得金,白圭之玷乃可灭。
杭州送儿侄归里。元代。黄溍。空江月满潮声怒,二儿勇踏潮头去。故园天末眇予怀,梦中识汝归时路。起向江楼遥望汝,江上青枫正霜露。凉风飒飒吹汝急,橹摇背指龙山渡。翩然一叶舞中流,嗟汝童心得无惧。自我西游历三纪,举目交朋半新故。下车相揖何纷纷,白头朝士犹徒步。玄都观里旧桃花,见我重来能几度。缅思畴昔仍念汝,徙倚阑干日将暮。前潮将断后潮续,层波复浪无重数。鱼龙出没相后先,疾雷槌山雨如注。隔岸峰峦空复多,沙际冥茫但烟雾。计程知汝已登陆,息肩弛担今何处?明朝过我三釜山,能勿徘徊起哀慕。近闻旱魃肆为虐,杀吾手植千株树。且须为我语比邻,莫遣牛羊上丘墓。
关山月。唐代。杨巨源。苍茫临故关,迢递照秋山。万里平芜静,孤城落叶闲。露浓栖雁起,天远戍兵还。复映征西府,光深组练间。
江行。明代。祝允明。渡口人争发,出江舟已微。钟声离岸小,帆影逐星稀。朔雁连云度,寒潮伴月归。苍然山一带,隐隐伏长围。
楞伽寺 其一。宋代。张孝祥。朱砂峰下楞伽寺,白发僧生乙丑年。乞我一杯清净水,为扶脚力上层巅。
喜雨杂咏简院长诸公八首 其二。明代。薛瑄。正是阳和溥万方,知时好雨润群芳。趣朝共睹天颜悦,应喜斯民乐泰康。
戊寅元日家宴试笔。明代。王世贞。两从沧海颂王正,三解军符荷圣明。盘里芳椒偏晚得,庭前玉树有新萌。由他凿落鸣珂地,不博团栾把盏情。五十三年丝鬓白,可因升斗负生平。
人自故乡来凄然相对而作。明代。何巩道。偶闻乡语便成悲,穷海田园异昔时。栗里寂寥陶令菊,东山零落谢公棋。野塘水浅空添獭,寒树条衰尚笑鸱。话到此情杯酒冷,对君惟有咏新诗。
龙居观泉。宋代。沈辽。泉声泠泠山间落,山下有田朝夕作。东泾西渎久已涸,夜来暴雨溪声恶。我欲浮舟到西郭,山前滩濑石凿凿。坐看横流出林薄,欲行未行翻不乐。朝市权利方相搏,民声愁叹入沟壑。不如曲几安寂寞,我享赵子清都乐。
始兴舟中。明代。汤显祖。石墨画眉春色开,有人江上寄愁回。转风湾底曾回烛,新妇滩前一咏梅。
万景楼次韵六绝。宋代。洪咨夔。扶疏岩桂拒霜开,苍莽鵁鶄属玉来。想见山阴秋色裹,一声欸乃暮潮回。
渡淮河次新息。明代。欧大任。初离弦子国,渐入息侯乡。淮水分桐柏,鸿陂引玉梁。人犹歌贾父,客每忆黄郎。回首关东路,苍苍夕照长。
思老试壮。明代。朱元璋。因过雕鞍见马肥,迎风振鬛试霜蹄。试将旧日弓弯看,箭入弦来月样齐。
送王元照 其三。清代。吴伟业。朔风归思满萧关,笔墨荒寒点染间。何似大痴三丈卷,万松残雪富春山。
四园竹。宋代。方千里。花骢纵策,制泪掩斜扉。玉炉细袅,鸳被半闲,萧瑟罗帏。银漏声,那更杂、疏疏雨里,此时怀抱谁知。恨凄其。西窗自剪寒花,沈吟暗数归期。最爱深情密意,无限当年,往复诗辞。千万纸。甚近日、人来字渐稀。
次王仲缙感怀韵十首兼呈张廷壁 其十。明代。方孝孺。荣华众所慕,志得虞咎愆。贱贫可无忧,复为饥冻缠。有能外两途,逍遥循自然。苟不悟斯道,中心何由宣。曰予素寡昧,未达性命原。励玆不息操,夙夜靡遑安。奋庸有伊周,处约有骞渊。敬承圣哲训,庶慰迟暮年。
春晚。唐代。李群玉。思乡之客空凝嚬,天边欲尽未尽春。独攀江树深不语,芳草落花愁杀人。
生还四首 其三。明代。张煌言。本以扬旌去,胡为弃甲旋!名城空绣错,故老尽株连。百折终何补,千秋倘复怜!亦知收烬易,萧索愧金钱。
仲冬再到和前韵。宋代。曹勋。江淮烽火照云头,买尽临安去国舟。行见中兴圣天子,一戎大定复神州。
双鸿不独问加餐,笔底纵横意万端。总为难呼中散驾,可能无恨远游冠。
枋榆社日吾宁老,桐柏春源尔自看。记取缑山明月夜,玉笙鸾背莫辞寒。
子厚第三书孤愤之怀极矣男子要自有出世事毋论浮荣即不朽亦第二义也赋此广之 其一。明代。王世贞。双鸿不独问加餐,笔底纵横意万端。总为难呼中散驾,可能无恨远游冠。枋榆社日吾宁老,桐柏春源尔自看。记取缑山明月夜,玉笙鸾背莫辞寒。
百香诗 其四十六 菊花。元代。郭居敬。楚臣孤苦空醒眼,晋令疏狂已醉乡。除却两翁知己外,只今谁复爱秋香。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 其六 钱镈。宋代。梅尧臣。诗称庤钱镈,南亩兴农作。宁唯务芟薙,岂不在刈穫。收功向嘉谷,托用随芒屩。太平兹所重,坐见销锋锷。
铲孟郊体七首。宋代。谢翱。越禽惜羽毛,不向恶木栖。木奴重逾淮,爱尔巢其枝。巢枝不食实,中有二老棋。乳子月明中,梦绕东南飞。
葛郎中挽辞二首。宋代。王安石。蛮荆长往地,湖海独归时。旅榇蛟龙护,铭旌雁鹜随。此生要有尽,何物告无期。一片幽堂石,公知我不欺。
小冲山。宋代。宋丰之。花样妖娆柳样柔。眼波流不断、满眶秋。窥人佯整玉搔头。娇无力,舞罢却成羞。无计与迟留。满怀禁不得、许多愁。一溪春水送行舟。无情月,偏照水东楼。
百福寺薰风堂。宋代。沈枢。筑室最高处,轩窗八面通。凿山流乳液,开户纳薰风。巾履随凉设,花瓜与客同。我来资解愠,不羡楚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