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惠思归钱塘

送僧惠思归钱塘朗读

《送僧惠思归钱塘》是宋代王珪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送别僧人惠思归去的情景,表达了对僧人离去和修行之路的思考和祝福。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城邑喧喧非所依,
忽生秋思满岩扉。
晨趺未雨千花落,
晚渡临风一锡飞。
定有鱼龙窥供钵,
应无尘土上禅衣。
宝文圣偈谁为争,
只恐林泉亦暂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的第一句描写了城市喧嚣的环境,暗示了尘世的纷扰不是僧人修行所依靠的地方。接着,诗人突然感到了秋天的思绪充满了僧房的庭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寥和对自然的向往。

第二句中的"晨趺未雨千花落"描绘了清晨时的景象,暗示了一场雨后千花纷落,传达出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而"晚渡临风一锡飞"则描述了黄昏时分,僧人背着行囊,准备乘风而去。这两句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离别的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定有鱼龙窥供钵,应无尘土上禅衣"传达出僧人修行的殊胜之处,暗示着僧人心灵的净化和超脱尘世的状态。

最后两句"宝文圣偈谁为争,只恐林泉亦暂归"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经典和修行的思考。诗人认为,珍贵的经文和圣贤的教诲不应该成为争斗的对象,只怕像林泉一样,修行者的归宿也只是暂时的。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僧人的送别和对禅修生活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修行状态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禅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王珪朗读
()

猜你喜欢

东篱残菊未成尘,所见悠然意尚真。
玉瓒常闻歌旱麓,白颠何得赋车邻。
欲遵饭颗山头路,合问深明合里人。
赖是吾徒不全弱,能来尔汝话酸辛。
()

西风雁压凉云破,趱成暝色如许。屏风几垒拥潇湘,正晚山碧聚。

拟偷按、凄凉宫谱。小楼寒峭移筝柱。奈偏到此时,添几阵、潇潇淅淅,长夜难住。

()

空濛香雾合,人立小斜廊。顿觉罗衣薄,微微生夜凉。

流萤度水阁,冷露下莲房。何处箫声咽,哀音一断肠。

()
绠汲岂无井,颠崖贵非浚。
愿洒尘垢馀,一雨根茎润。
()
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
行过关门三四里,榴花不见见君诗。
()

绝怜雪屋张居士,日日空墙挂食箪。
吟到古人辛苦处,囊中不得一钱看。

()

日者旱太甚,天乎祷有诸。
震雷惊破柱,骤雨喜承车。
精意通无间,神功敛不居。

()

方池积雨收,新水三四尺。
风定文已消,云行影无迹。
渊鱼既深潜,水华晚还出。

()

琴剑装轻恰一肩,閒游欲学地行仙。护田水绿溪流曲,绕屋阴浓竹树连。

争渡人喧芳草岸,唱歌樵答夕阳天。舆中镇日无些事,睡醒看书倦复眠。

()

嫖姚何日破重围,秋草深来战马肥。已有孔明传将略,

更闻王导得神机。阵前鼙鼓晴应响,城上乌鸢饱不飞。

()

小桃初放近清明。桥边柳色青。细风吹雨满春城。

声声不住莺。

()

驱车上河梁,顾瞻旧乡国。仓卒骨肉亲,彷徨动颜色。

子亦竟以南,予亦竟以北。本是双龙居,胡为乖羽翼。

()

次山心地平如镜,照海照毛无少剩。刘公诃之昏雾蒙,张公磨之复清莹。

张刘皆是善知识,大黄甘草各医病。惊起荷山大字遂,

()

()

南国移居有竹衙,平安消息报京华。傍篱已见新生笋,穿径还侵旧种麻。

每对此君思小阮,无由缩地与陵霞。重怀文懿归游处,啼鸟惊心泪溅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