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朗读

《清明》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情景,描述了作者在避难时无法感受到传统的寒食节,而内心的忧愁却超过了清明节的悲伤。诗中还描绘了都城下繁忙的景象,许多人骑马匆匆而过,而湖边却传来了鸟儿悲鸣的声音。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愁。作者遭遇了某种困境或逆境,无法参与到传统的寒食节中去,从而引发了他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忧虑。作者所感受到的忧愁和悲伤超过了传统的清明节,这种情感的压抑和沉重使得他对周围景象的感知更加敏锐。

诗中描绘的都城下的景象是繁忙而喧闹的,人们匆匆而过,似乎在追逐某种目标或逃离某种困境。而在这喧嚣之外,湖边的啼鸟却显得格外凄凉和悲伤。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愁,以及他与外界的脱离感。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诗中所表达的忧愁和孤独感触人心弦,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困境和人情冷暖的深思。与传统的清明节寄托哀思不同,这首诗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意境深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愁,以及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诗人将个人的经历与普遍的人生境遇相结合,引发了读者对生活意义和人情冷暖的共鸣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汪元量朗读
()

猜你喜欢

小队寻花易水傍,元戎旌节乍徜徉。千樯楚塞飞葭菼,万斛吴都下稻粱。

赤管频年贻上国,玄圭他日告明堂。翩翩门客饶朱履,喜怒惟应共郤郎。

()
半夜银山上积苏。
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

春风荡乡国,遍地成小草。岂不养浮名,末路难自保。

清泉激幽赏,长松托遥抱。念彼先达迹,空为后人悼。

()
四海王詹事,传家有象贤。
宦情尘滓外,风谊典刑边。
遗爱依前郑,群居得少连。
生平才乐此,一梦涕潸然。
()

双台切高云,碧溪下长风。本怀恋比邻,长啸辞王公。

把钓已忘鱼,入梦犹非熊。人境有旧庐,客星动高穹。

()

诏许潘郎去,秋风昼锦归。枫江辞魏阙,菽水奉慈闱。

采秀太湖石,栖霞白板扉。长安西笑日,莫遣滞渔矶。

()

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
一阳来复夜正长,城上鼓声寒考考。
老僧劝我习禅定,跏趺正坐推不倒。

()

学道先须远俗情,不求安逸不求名。尘中能具超尘想,岁久年深累渐轻。

()

暖律变寒光,东君景渐长。我悲游海峤,君说住柴桑。

雪色随高岳,冰声陷古塘。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
昭文昭文施一钟,悬空随叩警盲聋。
圆音不断周沙界,纯体金刚空不空。
虽含响,击即通,十方诸佛应声中。
天龙八部生忻悦,外道魔军失却踪。
()

莫以清曹乐,当分圣主忧。升沈归一视,功罪属千秋。

指日趋青琐,朝天念白头。他时登将相,不必计恩仇。

()

为天子父,孰如其尊。阿父过多,难为儿孙。杀人于市,如屠犬豕。

皋陶袖手,虞舜充耳。一父披猖,九父诪张。愿言筑宫,奉以上皇。

()
关塞三峨北,山川五渡西。
喜逢连璧友,来自钓璜溪。
先世施行马,高才滞割鸡。
平生李元礼,好士必提携。
()
小合疏棂春昼长,沉烟半穗弄轻黄。
老铃略不知人意,故故搴帘放出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