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前韵答景仁

次前韵答景仁朗读

诗词:《次前韵答景仁》
作者:苏辙(苏轼)
朝代:宋代

儒林谈道亦云旧,
远逢太史牛马走。
区区分别意何为,
扰扰只添心上垢。

道大如天不可测,
异出同归各穿窦。
浩然一水散千沤,
却观彼我曾无有。

我丈中心冰玉洁,
世上浮荣尽灰灭。
终年行道自不知,
笑指空门名异说。

此心未信道不生,
石上下种何由茁。
道在起居饮食中,
安问胡僧分五叶。

中文译文:

儒林中谈论修道也说是陈旧的,
远远相遇却发现太史牛马都行得快。
微小的分别又有何意义呢?
纷纷扰扰只是给心上增添尘垢。

道的伟大如同天空般浩瀚,不可测量,
不同的人走出了同样的窍门。
浩然的水流散布于千百沟渠,
然而观察这彼此,从未有过差别。

我心中的道之纯净如同冰玉一般,
世上的浮华终将化为灰烬、消亡。
整年行走于道路,自己却不自知,
嘲笑指着空无之门,有名却奇异的说法。

这颗心还未相信道便不会生发,
种子下在石头上,又如何能发芽?
道存在于起居饮食之中,
你安心地问胡僧如何分辨五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于修道思想的一种思考和回应。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儒家学说的怀疑,认为在儒林中谈论修道已经陈旧过时。他觉得即使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也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心中的纯净被烦恼所缠绕。

诗中提到的"道"是指修道的境界和境地,具有无限的广阔和深远。苏轼认为道是无法完全理解和测量的,不同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道的境地。他通过"太史牛马走"的比喻来表达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追求道的境界。

苏轼进一步提到,尽管道是如此伟大,但观察彼此并没有真正的差别。他强调个人心中的道的纯净和高尚,对于世俗的荣华富贵持有冷静的态度。他认为修道者往往追求内心的纯净和超脱,而不受世俗的诱惑所动摇。

诗的最后几句,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修道的困惑和探寻。他质疑自己的信仰和修行是否真正有所启迪和成长。他比喻自己的心灵像是在坚硬的石头上种下的种子,不知道如何才能生根发芽。最后,他向一位名为"胡僧"的人请教如何分辨五叶,这里可能是指寻求别人的指导和启示。

整首诗以对修道思想的思考和怀疑为主题,苏轼表达了对于儒家学说的质疑和对于个人修道的追求。他认为道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他思考自己的修行是否真正能够带来心灵的净化和超脱。整首诗以一种疑问和困惑的语气,表达了苏轼对于修道之路的探索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久坐寒灯暗不明,林钟敲尽更无声。惟馀一树梅花月,犹照枯禅午夜清。

()

坡老常州自不归,名园乔木澹清晖。贺船回棹成今古,邺架遗签有是非。

往日买邻矜胜践,当年招客许传衣。梦中彩笔将能事,信宿沧浪旧钓矶。

()

风柳乍萧萧,做弄浓烟如许。才趁新凉放棹,又疏疏秋雨。

人家历历树阴中,齐傍钓矶住。剩得圆沙一片,被白鸥占取。

()

漠漠云元际,茸茸草渐齐。花繁从径窄,溪涨觉桥低。

捎堞巢梁燕,衔鱼没浪鹈。偶来松下坐,斜倚看浇畦。

()

麦黄节候届朱明,百草蕃滋万汇荣。槛覆槐阴当午密,阶罗葵萼向阳倾。

濯枝雨过园林润,解愠风来殿阁清。一榻桃笙临水畔,对时育物豫皇情。

()

风过林静片云还,物外逍遥意趣闲。鴷鸟扣关声剥啄,涧流喷雪响潺湲。

光寒古鉴飞霜练,翠滴晴岚涤雾鬟。岂必蓬瀛夸胜迹,翛然清境在人间。

()